但我不禁想問的是,好險,真的是好險,這次意外是發生在已經停機的核一廠,如果萬一意外是發生現役的核電廠呢?別忘了我們還有核二和核三廠,身為新北市小市民的我更不會忘了還有一個重啟爭議不休的核四廠呢!
這兩天看到媒體報導去年(2020年)12月21日核一廠因為施工,發生工人挖斷冷卻水管線事件,新聞還直指若再發生意外,燃料池、反應爐沒有冷卻系統,後果可能會比日本福島核災更嚴重!身為新北市小市民的我,感到驚訝的不是因為時隔三個月才看到核電廠工安意外消息,而是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得隨時要承受核電廠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高風險,想起來就膽戰心驚!
好險意外發生在已停機的核一廠,萬一是運轉中的核電廠後果更難以想像!
這次會發生核一廠核島區西南角發生工人挖斷冷卻水管線事件,是因為核一廠執行除役計畫。需要瞭解核電廠運轉後所殘留的放射性物質,收集地下水及土壤等相關輻射特性評估參數,進行土壤評估調查施工。卻意外挖斷冷卻水管線,導致原有兩組冷卻水管的核一廠只剩一條冷卻水管。
但因為核一廠已退役,反應爐停機時間已久,溫度早在安全範圍,所以沒有釀成太大的問題。但我不禁想問的是,好險,真的是好險,這次意外是發生在已經停機的核一廠,如果萬一意外是發生現役的核電廠呢?別忘了我們還有核二和核三廠,身為新北市小市民的我更不會忘了還有一個重啟爭議不休的核四廠呢!
使用核電總有風險,一旦發生核災後果代價高,殷鑑不遠就在鄰國日本!
爬梳了一些核電安全的資料,發現很多專家學者一直說著核電有多安全,最常看到的是國內不少核電工程教授為文發表說核災發生的機率微乎其微,要大家用核電不要擔心,但卻沒有告訴我們使用核電可能遭遇的風險與後果。
如果要說核災發生的機率有多低,但日本,很不幸的就是遇到了!今年是福島核災滿10周年,這10年來日本一直持續為福島核災的後遺症付出沉重的代價。光是為了處理福島核電廠持續增加的污水與污土,傳出日本政府為省成本打算把輻射污水排放入海,就引起國際至少24個國家連署反對。福島核災時任日本首相的前首相菅直人更出書沉痛告白,10年前311福島核災學到最大教訓,就是拆解了核電的「安全神話」。
德國就是看到日本福島核災的慘痛教訓,深感像日本這樣素以災難演練訓練有素,且嚴格遵循SOP的科技先進大國,都會發生重大核電廠事故,將原本一度要延後到2036年的廢核年限又改回2022年,可見使用核電就是不安全呀!
核電不適合地震頻仍且人口稠密的台灣,也不該出現在我們未來生活圖像!
台灣跟日本一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同時台灣的核電廠也緊鄰人口稠密的生活圈。《自然雜誌》(Nature)曾以核電廠半徑30公里避難標準的人口密度進行核電廠與疏散區研究,發表了全球最危險的3座核電廠,其中台灣就佔了2座,分別是核二廠(約550萬人)、核三廠(470萬人)。目前重啟爭議不休的核四也離大台北生活圈半徑不到30公里,居住人口也高達數百萬人。
一旦發生核災,無論是人為或是天災,如何安全疏散就是大考驗,更遑論要承受難以評估的後果。看看日本,福島核災雖然已經過了10年,至今,福島縣的縣外避難者仍高達2萬8千人,其中一半以上是「自主避難者」。即使國家避難指示已經結束了,卻還選擇在外地居住。他們不是不想回家,而是擔心家鄉的山林草地還有核污染殘留,想回家卻已經無家可歸。
再回頭看看我們生活的台灣,地震頻繁與人口稠密就是這塊土地的日常,我們真的要冒著無可預知的天災風險隨時可能崩毀美好生活嗎?我們是否該認真面對核電,說聲:「我們真的不適合!」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