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可採取措施來減緩少子化危機,像是改善國人工時過長的問題,讓父母有充分時間照顧子女;提供生育獎勵與子女教育補助,增加生兒育女的誘因。
台灣最近拿下了一項全球第一。
美國中情局公布 2021 年全球生育率預測報告,台灣是全球 227 個國家或地區中的倒數第一,預測每名 15 至 45 歲台灣女性只會擁有 1.07 個小孩。
「少子化」早被論者列為台灣的國安危機,中情局預測報告使得台灣的「嬰兒荒」、人口負成長再度受到熱議。
少子化似乎可以紓解台灣的人口密度、減少環境汙染、避免更多森林被開發成農地或建地。少子化卻造成勞動力不足,必須引進移工;少子化也造成消費力不足,內需產業萎縮。少子化造成高齡化社會,大量老人的勞健保費用與長照負擔,恐將壓垮年輕人。至於國防所需的兵源,長期來看也成為問題。
政府對於家庭計劃的轉變
中老年人應該還記得 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政府大力推行的家庭計畫,喊出的口號有「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政府宣導「婚後 3 年生第一個孩子,間隔 3 年才生育」;提出理想結婚年齡為男 28 歲、女 25 歲。衛生單位並向育齡婦女推廣裝置子宮內避孕器「樂普」。當時政府推行家庭計畫所持理由是「人口成長太快會導致經濟發展遲緩」。
到了 1990 年代,政府關注到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人口政策由「緩和人口成長」改為「維持人口合理成長」,並取消限制生育的相關措施。但是在觀念上,政府宣導的節育觀念已深植人心,多生孩子被認為愚蠢無知;加上各種避孕方法普及,台灣生育率走低趨勢難以挽回。
當今社會並沒有那麼糟
網路上討論台灣的低生育率,提出各種年輕人不願生孩子的原因,包括低薪、高房價、高物價、高工時、貧富不均,甚至台海局勢不穩定也當成理由。
這個時代真有那麼糟嗎?不值得把新生命帶到台灣嗎?
經濟上,行政院主計總處預估, 2021 年底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將超過 3 萬美元,突破最嚴格定義的已開發國家門檻。此外,台股已站在 17,000 點之上,並且持續創新高。
政治上,人權組織「自由之家」 3 月公布《 2021 年全球自由度調查報告》,台灣以 94 分繼續名列自由國家,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的 96 分,在「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兩項指標雙雙拿下極高分。
至於父母為男孩掛心的兵役問題,台灣在 2018 年開始實施全募兵制,達到役齡的役男只須服 4 個月軍事訓練役。
結婚生子是經濟負擔,也是精神負擔
上個世紀的 50 年代到 80 年代,在生育方面,可說是台灣的純真年代。那個世代的年輕父母,經濟上處在開發中國家,政治上被戒嚴體制所束縛,生下男孩未來要服至少 2 年、最長 3 年的義務役,一樣敢於生小孩。當年的社會中堅,以生育率表達對未來的信心。
結婚生子多多少少含有盲目衝動的成分。純真年代的人就是考慮得沒有太多,做了再說,錯了再改。
兒女業已成年的過來人,回顧所經歷的艱辛,如果人生能夠重來,有幾人仍然做出同樣抉擇?
結婚生子的艱辛,不止是經濟負擔而已,還有精神上的負擔。
婚姻不但是兩個人的磨合,也是兩個家族的磨合,其過程免不了衝突。
從發現懷孕那一刻起,子女就成為父母的終生負擔。出生時,祈禱嬰兒不要有先天缺陷。幼兒期,時時刻刻關注小寶寶的健康與安全。到了學齡,又要為選擇他們就讀的學校傷腦筋。子女長大以後,為人父母者仍牽掛他們的工作、他們的婚姻。
消費時代的價值觀不利生子
在 21 世紀,台灣經濟高度發展,資訊火速流通,年輕人很早就知道了很多,失去了純真,變得悲觀憤世,乃至不敢結婚生子。
消費時代流行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社會菁英、媒體傳達給年輕人這些價值觀,不利結婚生子:
──寵愛自己:單身無家庭負擔,可以維持生活品質,享受美食、旅遊等。
──攀比心理:有房有車才談婚嫁,別人都是如此。
──怪罪他人:薪水低都是老闆的錯、房價高都是政府的錯,與市場供需無關。
政府應解決少子化危機
悲觀憤世如何轉為常懷希望與愛?利己自戀如何轉為勇於承擔?年輕人觀念的改變,是件難事,強力的政策則能立竿見影。
政府可採取措施來減緩少子化危機,像是改善國人工時過長的問題,讓父母有充分時間照顧子女;提供生育獎勵與子女教育補助,增加生兒育女的誘因。
政治人物不能只重視有投票權的老人,忽視年幼的和未出生的公民。生育率關係著國家的未來,每個人都無法自外。
(圖片來源:翻攝自內政部、CIA、民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