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突兀的「皮蛋豆腐」?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建築設計融入台灣的生活樣貌

2022.04.06
17:27pm
/ 放言編輯部 李惟境

澄澈而通透的波浪玻璃,映照街市燈火明滅,銀色金屬光的球形、灰色矩形、白色梯形,自主體結構中向外伸展。柔美的曲線,與俐落的截線,形成了典雅與科技的衝突視覺效果,在人聲鼎沸、人流湧動的士林夜市旁,如熠熠生輝的磐石矗立著。

 

位處士林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TPAC,以下稱北藝中心),曾被CNN評選為「全球最具顛覆性的8大建築」之一,歷經十年工程,於今年3月11日開始試營運,開放藝文團隊演出;預計於7月或8月正式開幕,開放「參觀迴路(Public Loooooop)」讓民眾參觀建築與表演的幕後工作。

 



建築可以視作觀照一城市深度與廣度的文本,建築美學自然也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北藝中心由有著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率領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所設計,「微型社會凝聚器(Social Condenser)」為其建築特質——旨在利用建築空間將各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立個體變為一個完整體,因此表演藝術中心在作為表演藝術基地的同時,也反映出在地都會生活、文化政治以及族群現狀,並與當地的方方面面進行融合。

 

從藍圖起草開始,便展現各種力求創意與想像的生活空間,庫哈斯不排斥任何新型態藝術設計,試圖開創所有可能性。緊鄰士林夜市,建造的十年之間,數度被戲稱為「皮蛋豆腐」、「滷味套餐」等庶民美食,實際上,標新立異的建築構造,靈感源自於鴛鴦鍋「一鍋三味」。前衛的建築造型,自公布設計到竣工期間,備受矚目的同時也受到許多審美上的質疑,面對民眾的戲謔,庫哈斯則樂見其成地表示,「代表建築已和民眾產生對話」。

 

庫哈斯在1994年初訪台北時曾以「難以承受的樂園」描繪所見所感,在提案前,他重返台北造訪夜市時,受到夜市內鴛鴦火鍋的大雜燴啟發,心中疊印多重的現實面向與各式各樣的狂譫想像:現實在此地被燉煮、提煉,而湯汁氣味不斷地溢出,逸散進旁邊的街巷與夜市裡。以實驗性手法設計劇院的內部佈局,從而自然地創造出一個醒目的地標。城市活力的濃縮,車站的人流及周遭購物商圈的人潮交匯集至此。由川流不息的民眾活動相互連結,形成夜市、車站及方形量體三個密集的都市群落。

 

設計理念的「點、線、面」

 

別出心裁的巨大建築拔地而起,北藝中心獨特的外觀猶如魔術方塊,誕生於士林——這個在清末時期讀書風氣旺盛的地區,隨時代更迭,發展出多元豐富的人文環境,如濃厚異國風情的天母、熙攘熱絡的士林夜市,此外還有諸多富教育與歷史性質的文化場域,如士林官邸、台北科技藝術中心、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更有眾多學校林立。人文鼎盛之地,在庫哈斯所設計的北藝中心完工之後,為此地注入一股新的藝術能量,也帶給市民耳目一新的建築設計理念。

 

幾何圖像的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合併,打造「3+1」個劇場,規劃了三個劇場空間,分別是大劇場、多形式藍盒子以及世界唯一圓球造型觀眾席的鏡框式球劇場,反映台灣多元文化的混搭與動態性。結合立方體與球體的新奇設計一公佈,隨即成為亮點建築。

 

北藝中心在空間設計上,整體由一個1500個座位的大劇場與兩個800個座位的小劇場組合而成。OMA試圖在一塊有限的土地上,採取三個主要劇院的多元複合使用方式,因應不同的表演場地需求,彈性地做不同空間型態的改變。三個外型迥異的劇場鑲嵌於由波浪型玻璃覆蓋的中央立方體,每個劇場皆能獨立運作,而三個劇院的後舞台及劇場服務設施,均設置在方形量體內,結合成一個高效率的使用量體,再者,其中藍盒子與大劇場可隨需求併合為一個超級劇場。舞台產生了可被調整或合併的可能,得以滿足超乎預期的劇情和使用方式。

 

 

在色彩設計配置上,以各顏色區別出功能及意義,賦予每個顏色不同性格,藉此與人的情感產生共鳴。場館一、二樓,被定位為「人人的大廳」,中性調且經典的銀、白、灰,簡明利索,內斂地迎接所有人的來訪,任人思緒徜徉,當那個愜意的休憩之地,陪你無負擔緩衝心情。北藝藍帶出的沈靜,是劇場中的智慧,極具魅力,撒布在三個劇場空間:大劇院、藍盒子、球劇場;綠色落在行政辦公室的天頂,自然的呼吸,在Green Room(後台休息室)提醒演員休息;粉紅色代表「孵化中」的暗語,棲息在孕育表演的排練場裡。橘色,則是場館裡「探知的熱情」,順著橘紅手扶梯,「參觀回路」,奇幻仙境將竄入眼底,平日無法見得的後台風景,一眼收進心底。

 

一座建築的構築,乘載了地方文化與生命精神等各種意義,建築師將自身的設計理念與核心思想,透過建築實體,忠實呈現。面對稱不上是美的夜市文化,不以強制的手段剷除,庫哈斯選擇讓它成為空間特色角落,讓充滿能量與力度的複雜現實、多元文化,在士林交融綻放。建築內部允許多元使用方式,沒有購票觀劇的民眾,也能進入建築,以不同的路徑體驗建築與環境的對話。公共的參觀路徑是貫穿素日隱藏起來的劇場基建及製作空間的動線,利用電梯、樓梯和升降機來遊覽劇場內部空間,可一窺精彩的後台風光,亦在無形中將美學品味內化成參觀人的藝術涵養。

 

 

圖片來源: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網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