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瑞不可擋
放.高論
瑞不可擋

【瑞不可擋】阿共的陰謀

2024.03.06
11:47am
/ 王瑞德

阿共的陰謀手段正在改變,當年裴洛西來台時,老共大張旗鼓發射飛彈,飛機、軍艦越過海峽中線,但是從去年中共外交部長秦剛、國防部長李尚福因不明原因免職下台,火箭軍前後任正副司令紛紛落馬之後,中共的騷擾行動有所改變⋯⋯

 

因為一艘中國三無船非法進入我國金門禁止限制水域,海巡署巡邏艇在追逐過程中,三無船在逃逸時突然大轉彎進而翻覆,最後造成二人溺斃悲劇,沒想到明明是一起單純取締非法越界船隻意外命案,竟在中共國台辦蓄意扭曲擴大下演變成政治事件,中共國台辦主任宋濤直接以草菅人命指責,正在中國訪問的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也以會監督民進黨政府回應,而雙方長達十四場的談判內容越來越離譜,已經從道歉、賠償、懲兇,升高到必須承認九二共識,甚至要求將四名中華民國台灣的海巡人員移送至中國審判,莫名其妙、欺人太甚!顯見這一切根本就是阿共的陰謀!如果台灣政府屈服,便是軟弱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未來海巡再也沒有任何執法權,只能任人宰割!而在海巡署已提供三無船入侵金門禁止限制水域的雷達軌跡圖給金門地檢署偵辦,中共負責談判的團長李朝暉指控台灣未對事件發生過程和真相,作出令人信服的說明,還指責台灣言詞前後矛盾、謊言連篇!海巡署金馬澎分署長雖委託金門紅十字會,送給每位死亡中國人慰問金十萬元人民幣,共廿萬人民幣,但遭中方家屬拒收,雙方經14次談判後破裂,中方離境回到中國,未來中國將如何興風作浪?我國政府應做好沙盤推演的心理準備!

 

 

 



 

美軍艦「芬恩號」穿越台海共軍全程跟蹤監視

 

事實上,美國也不希望因為此事造成現狀改變,一方面希望台灣低調軟性處理,包括海巡署長周美伍都親自到靈堂上香,並願意支付人道慰問金,美國另一方面則派出神盾飛彈驅逐艦芬恩號由南向北通過台灣海峽,強調自由航行權,就是向老共表達勿藉機生事。

 

中國海警在三月二日正式宣布,從三月一日起到年底,執行專門掃蕩海上走私的「淨海2024專案行動」,號稱堅持海陸聯動、一體謀劃的反走私模式,綜合運用多種情報手段、偵查方式,提升海上查緝管控效能。事實上這些只是藉口,中國希望藉此將海警船、漁政船直接越過台灣海峽,這就是先否認有海峽中線存在,進而否認有台灣禁止、限制水域存在,全盤否定台灣的政府主體性,再藉由海警船出動宣示台灣海峽只是中國的內海,這也是老共一直派出大批漁政船前往釣魚台附近海域宣示主權的模式。最近中國海警更直接在南海利用高壓水砲,攻擊菲律賓運補艦,造成四名菲律賓船員受傷。

 

諷刺的是,三無船的名稱是由中國發明,中國海警對三無船一律取締、查扣、拆解、拍賣,並處以二倍罰金,如果有衝撞海警人員還會判刑,最近才有一位三無船的船長被判刑一年四個月。

 

最離譜的是,雖然海巡官兵是在海上追逐中國非法的三無船,對方在逃走過程中因為大轉彎翻覆,並造成船上二人死亡,但是基於死者為大人道立場考量,海巡官兵每天都前往上香,沒想到中國國台辦官員不僅一次都沒去上香,竟阻止死者家屬前往上香!還要求四名海巡人員前往中國受審!根據雷達軌跡,翻船的三無船根本是入侵我國的禁止、限制水域,如果中共說雙方不存在禁止限制水域,那中共海警人員憑什麼登上金門的觀光船?

 

阿共陰謀手段正在改變

 

最近老共出動千噸海軍移交給海警的大型海警船,故意在金廈海域耀武揚威,其實我國海巡署從2018年開始到2027年,共編列426億打造六款海巡艦艇,其中包括4艘4、5千噸級的大型海巡艦,噸位、武器完全不輸中共海警船,除了耐風級數達9級、最快航速44節以上,並增設最大射程120公尺高壓水砲,配備1門20機砲遙控槍塔,並特別配備中科院研製射程可達十公里、六具火箭發射筒每個可發射7管共42枚的鎮海火箭彈,而600噸級的雙船體沱江艦戰時更可以加裝雄二、雄三反艦飛彈,成為第二海軍,海巡署有一定保護海疆能力,但是在此次中國一再以掩護非法三無船隻攻擊我國海巡人員執法的行為,迥異於過去7次兩岸意外事故談判,根本就是故意希望談判破局,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一席「只要承認九二共識一切好談」,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阿共的陰謀手段正在改變,當年裴洛西來台時,老共大張旗鼓發射飛彈,飛機、軍艦越過海峽中線,但是從去年中共外交部長秦剛、國防部長李尚福因不明原因免職下台,火箭軍前後任正副司令紛紛落馬之後,中共的騷擾行動有所改變,雖然在海軍司令因核潛艦失事也拔官後,將航母故意開到台灣東部海域進行演習,但是騷擾力道遠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高空間諜氣球大舉來襲!成本低又沒有失事風險,中共早期對準台灣的老舊東風10和東風11等上千枚飛彈正面臨淘汰,而老共舉國上下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五分之一公務員的薪水付不出來,內憂外患加上近五年來中共軍方高層所捲入高達四千億的貪污案,阿共藉此虛張聲勢,正是不能說的陰謀!

 

 

圖片來源:民視新聞,騰訊視頻,維基百科,中國台灣網,中新社;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最新新聞
王瑞德
自由時報資深記者丶新新聞副總主筆;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輯採訪科畢業。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