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專題 / 時間流裡的繪聲繪影——台灣美術館交心秘笈
放.專題 時間流裡的繪聲繪影——台灣美術館交心秘笈

《放・專題》U108 Space、光影藝術節點亮國美館,盡現藝術與科技跨域合作之美!

文 / 放言編輯部 陳念渝
2024.03.16
《放・專題》U108 Space、光影藝術節點亮國美館,盡現藝術與科技跨域合作之美!
《放・專題》U108 Space、光影藝術節點亮國美館,盡現藝術與科技跨域合作之美!
文 / 放言編輯部 陳念渝
2024.03.16

國美館成功拓展藝術創作的語彙跟表現形式,透過作品與社會大眾對話,使創作更具社會價值跟時代性。

 

大片綠地環繞,各樣雕塑作品散布周遭,國立台灣美術館宛如堅毅的磐石座落於其中,在陽光的照耀下,披上一身金黃的衣裳,熠熠閃爍著。

 

 


一座走進民眾生活日常的藝術公園

 

國美館與前後建築之間有著如河流般的一條綠廊道,兩旁佈滿綠蔭,與周遭的科博館、草悟道、審計新村串接,形成兼顧科學、文化與休閒的生活圈。其發想概念扣合藝術文化,以較為輕鬆的模式規劃:到國美館觀賞展覽後,再往周邊走,可以到審計新村逛文創商店,或到草悟道參加爵士音樂節,服務到不同興趣的民眾,滿足周末出遊的多重活動。國美館展覽組組長黃舒屏說道:「不只是美術館裡面,我們希望藝術活動能夠擴散到周圍的園區綠地跟民眾的休閒娛樂。」

 

 

不僅提供民眾欣賞藝術的場所,國美館致力將藝術推廣到日常生活,親民、生活化的定位也反映在內部空間規劃上,位於國美館一樓的美術大街,場域的運用類似公共空間,館方依空間特性,設置各式互動類型的展品,如實展現藝術家的作品特色,營造藝術公園的環境,讓走入美術街的民眾,猶如進到花園或公園一般,自在地享受藝術活動。

 

與外界合作交流,開拓展覽多樣性

 

於1988年成立,國美館的前身為省立美術館,在當時的藝術環境下,國美館作為提供藝術家發表的園地,主要功能在推動全民美學意識跟培養美育,推廣藝術活動。凍省之後,改制為國立台灣美術館,漸漸走向專業、全民美育並走的時期,為詮釋文化淵源,梳理歷史脈絡,建立起台灣美術的獨特性,開始注重研究人員,培養研究量能,研究與策劃展覽的角色隨之出現,在挖掘多元議題的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跨域發展,主動拓展國際性的平台,接觸國內外學者、策展人,誕生更多國際合作的主題展覽。

 

黃舒屏分享,「我們展覽有許多不同的來源,增加多元性,不然只有我們自己規劃,觀點可能會受限。」館內展覽的主要工作由展覽組成員負責策劃,但並非只有展覽組做決策,展覽組也會詢問其他組別是否有適合發表的成果或提案,例如跟研究組討論,舉辦展現其研究成果的研究展,又或是由典藏組的修復師針對藏品,進行文化保護與修復,還原年代已久的作品樣貌,觀眾得以看到藝術家最初創作想法的修復展。

 

 

展覽類型主要分為科技、國際議題以及極其重要的台灣藝術,其中台灣藝術又分成兩個方向:對台灣藝術貢獻良多的重量級前輩和資深藝術家的研究個展;或是先設定一個藝術研究主題,去尋找相關的台灣藝術家作品來回應主題展,再依各個藝術家的特質、作品特性,評估作品適合擺放、展示的空間。

 

科技與藝術交織而成,光影節讓世界看見台中

 

今(2024)年將舉辦第五屆的光影藝術節,即是國美館將光學科技與傳統藝術結合,接軌國際的一大代表作。從配合臺灣燈會在臺中,辦理第一屆「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克服了疫情嚴峻的困境,透過視訊的方式,與藝術家們跨國合作、溝通細節,到後來在國美館的爭取下,變成獨立的展覽形式,逐漸成為城市的新風景。

 

 

 

若要展現光影,通常都在黑盒子空間,以近乎全黑的背景凸顯效果。而當時的館長配合文化部「5G 文化科技人才培育暨跨域應用計畫」,期盼帶領科技藝術走出這樣的限制,利用戶外大螢幕投影,民眾無須走進場館,在戶外就可以觀賞展演。黃舒屏補充,「戶外展演的氛圍更加大眾化、更親民,像晚上吃完飯,民眾就能來逛一下美術館,更容易接觸到藝術。」每一年的作品風格和主題各有特色,帶來令人驚艷的視覺效果,光影藝術節已然躍為主流的藝術表現形式,成為台中的特色。

 

沉浸式影音場域,獻上專屬的視聽盛宴

 

不止步於光影節,場館內部的「U-108 Space」同樣為科技與藝術碰撞而生的結晶,與傳統的方形展間不同,U-108 Space為圓形、具包覆性的空間,將原有的108展間升級成四面環景加上地面投影的360°高畫質U介面,搭配16.2聲道之環繞聲場,極具未來感的設計,打破傳統藝術跟觀眾之間的距離,觀眾能直接坐在其中觀賞展演,更切身體驗和理解作品,是國內獨一無二的沉浸式影音複合場域。

 

 

其命名除了象徵展覽室結構的U造型,亦代表數學中集合的概念,呼應5G實踐中的跨域、異質混合等實驗特質,充滿各種可能性。在此舉辦的展覽包括動態表演、純視覺展演,其中有些由國美館主動委託、策劃,有的則是透過公開徵選,選出最佳提案,邀請藝術家依據U-108的空間特性,發表他們獨特的新創作。黃舒屏接著說,「這裡的每一場作品我都蠻喜歡,裡面的活動都是藝術家們專為這個特殊性場地做的,擺在其他地方無法成立,具有場域的獨特性,即使轉化到其他場域,視覺效果也會改變。」

 

去(2023)年的〈殘骸奇聲跨域雙想〉便是首次以公開徵件方式,評選而出的展演計畫,視覺影像由國產遊戲〈打鬼〉的製作團隊提供3D建模,以遊戲場景中的「賽博宮廟」風格為基底,結合音樂創作團體「三牲獻藝」及電子音樂組合「非/密閉空間」,取樣在地文化的聲響、自由的即興實驗音樂,更加入傳感器偵測觀眾的腳步位置、動作,即時觸發不同樂器的音階和聲響,讓觀眾的互動成為演出一部分,打造一場具互動體驗的視聽盛宴。

 

 

藉由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共同協作,推動知識交流,國美館成功拓展藝術創作的語彙跟表現形式,也反映出當代社會、科技發展與文化的變形,將自身對於科技運用的思考,透過作品與社會大眾對話,使創作更具社會價值跟時代性。

 

 

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