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揭情報員神秘幕後!劉連昆犧牲、楊銘中遭關押20年出獄...上飛機才「覺得安全」卻遭逮?李志德:工作中時時有覺悟

2023.06.23
13:00pm
/ 放言編輯部 吳亦軒

李志德表示,對於反情報作業來說,最希望的就像拉「一串肉粽」一般,能夠連帶抓到情報員的其他同夥,中共因此監控情報員到上飛機最後一刻,確認沒有其他同夥才收網...

 

資深媒體人李志德以90年代知名的間諜案「劉連昆案」為基底,改編為長篇諜報小說《叛國者》;他今(23)日在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揭露情報員神秘面紗,表示情報員雖然和你我一樣都是普通人,卻要在工作中「時時有覺悟」,例如在劉連昆案中擔任聯絡人角色的楊銘中,因為行蹤遭中共掌握、在上海展開大逃亡,卻在搭上飛機後「覺得安全」的最後一刻被逮,受了整整20年的牢獄之災才獲釋返台。

 



主持人周玉蔻好奇情報局內情,李志德笑說,情報局的工作在外人看來神秘,其實也只是一介普通人,「但他們的工作當中,時時都會有一種覺悟」;李志德表示,《叛國者》開頭描述一名情報員逃亡過程,該員擔任術語「交通」的職務,簡單來說就是信差般的聯絡人工作,負責將情報對象的資訊從中國帶回台灣,不料當時情報對象早已遭逮,中國方面布置好了天羅地網等待,情報員發現苗頭不對、開始在上海逃亡,卻在飛機起飛前最後一刻被逮。


「這一段過程其實是史實!」李志德指出,該名擔任「交通」的情報員名為楊銘中,是劉連昆案中坐牢時間最長的台灣人,楊銘中遭中共逮捕後,一開始被判死刑緩刑,沒有執行後變成無期徒刑,再減為20年有期徒刑,「於是他就足足坐了20年牢」;李志德嘆道,中間台灣政府不能說沒有營救,卻實在「使不上勁」,而楊銘中直到2019年1月23日才刑滿出獄返台,諷刺的是,當天剛好是世界自由日。


李志德再深入解析,情報員分為幾個類別,在內有猶如報社編輯的「內勤人員」,在外則有情報局直屬的幹部以及「約聘人員」;李志德說明,約聘人員的真實身分可能是台商、學生或工廠的職員,這些直屬及約聘人員在中國或其他不同地區的情報局工作,將取得的情報以電報或電子郵件的方式傳送回台,但真正重要、需要拿到原件的情報,就需要剛剛提到的「交通」幫忙傳遞。


李志德說,《叛國者》的背景時代設定在中國文革結束、改革開放開始的1990年代,由於台商在中國當地受到政界、地方軍界的歡迎,能夠結交不少高層人士,不少情報局幹部便化身台商進入中國,「真的台商」也會被軍方吸收,投入情報工作。


周玉蔻提及,故事開頭的情報員逃亡時坐上華航,「他感覺他上了華航班機,就好像回到自己國家了」,讓以往常在中國採訪的她感同身受。李志德補充,他描寫該員在上海搭飛機、準備轉往香港時才覺得「我安全了」,最後依然被中共逮捕,這裡的故事設計有其原因;因為對於反情報作業來說,最希望的就像拉「一串肉粽」一般,能夠連帶抓到情報員的其他同夥,中共因此監控情報員到上飛機最後一刻,確認沒有其他同夥才收網。


由於劉連昆案發生在前總統李登輝執政的1996年左右,李志德說,他在書寫過程慢慢體認到李登輝是真正對中共有「鬥爭意識」的領導者,第一是來自其個性、第二是李對東亞社會有理想,願意使用權力完成偉業;最重要的是李登輝當時擁有最多籌碼,因為1990左右是台灣經濟能力最強的年代,讓他有了「改變中國」的想法。周玉蔻也說,李登輝曾質疑為何要被中國統一,難道台灣不能統一中國這個獨裁的國家嗎?


周玉蔻問及,李志德是否自身也嚮往間諜工作?身為資深媒體人的李志德回應,他就讀淡江戰略所時的老師曾和他說過,記者及情報員工作的唯一差別「在於我們的讀者不同而已」,情報員的讀者只有幾個長官,記者的讀者卻是所有閱聽眾,其實記者從採訪、整理重點、寫作到取得獨家,所有事情都和間諜一模一樣。

 

 

 (圖片來源:新聞放鞭炮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