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放.專題》過五成不認同「下架民進黨」、35%繼續投綠...藍白主流民意淪幻想?綠黨內人士轟「貼標籤」:在野喊輪替但有做好嗎?

2023.09.11
14:51pm
/ 放言編輯部 吳亦軒

「所有政績、證據顯示,人民並不感覺民進黨十惡不赦!」黨內人士說,若政府沒有任何福國利民的政績,人民自有公斷,賴清德的支持度也不會從年初到現在就定錨...

 

2024大選開跑以來,在野陣營異口同聲喊「台灣六成人民希望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是主流民意;不過最新民調顯示,過五成民眾不認同要投給在野下架民進黨、35%要繼續投綠,讓這些語句成為空談、甚至僅是藍白吹哨壯膽所捏造的「魔咒」。民進黨內人士今(11)日接受《放言》訪問時直言,在野狂喊下架「但在野有做好嗎?」不僅自身涉貪不斷,福利政策也沒有民進黨好,「所有政績、證據顯示,人民並不感覺民進黨十惡不赦」,而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是接棒蔡政府八年「有感政績」的最佳人選。

 



美麗島電子報昨日公布最新總統大選追蹤民調,關於「有人說明年總統大選如果要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應該投給侯柯郭這3位候選人當中,在明年投票前民調最高的人,您認不認同?」民調結果顯示,33.6%認同,52.6%不認同。

 

此外,當問到「政黨輪替」題目時,民調顯示,35%認為繼續投給民進黨,16.8%認為換成國民黨做總統,10.7%認為換成民眾黨做總統,4.9%認為換成無黨籍做總統,32.6%未明確回答;就算藍白合匯流所有非綠民意,還是僅有32.4%支持度。

 

雖然民主制衡、政黨輪替是民主政治的DNA,做不好就該換人做,政黨及政治人物才會知所警惕,人民才有機會當主人,但民進黨內高層日前和媒體茶敘時就反說,政黨輪替需要實質理由支撐,民進黨用謙卑態度面對台灣社會問題,台灣人民也會思考「換一個人會更好嗎?」

 

黨內人士今天接受《放言》記者訪問時,直指「六成民意希望政黨輪替」是藍白為了擴充支持度的貼標籤、假新聞,但如同賴清德說過的、在野一直喊下架民進黨,但在野有做好嗎?黨內人士舉例,在野喊民進黨貪腐,但光是柯文哲台北市長任內就有108人涉貪,超越前朝郝市府,「國民黨更不用說了」,議長副議長、地方多少牛鬼蛇神貪腐,喊著反黑金復辟,卻和張榮味、傅崐萁合體,完全自打臉。

 

另外,柯文哲口口聲聲喊著「新政治」,甚至打著綠營「勤政、清廉、愛鄉土」的大旗;黨內人士酸說「他們掛不起來啊!」民眾堂、高虹安事件一再發生,柯卻不斷袒護;對比起來,民進黨針對「黑、金、槍、毒」從嚴辦理,賴清德年初上任黨主席時就射出改革三支箭,嚴格落實排黑條款。

 

黨內人士再說,馬政府八年執政的加薪減稅、福利有做得比蔡政府好嗎?社會住宅在馬時期根本是零,蔡英文卻做了一萬多戶;他並跳脫幕僚身分以自身作為父親舉例,過去蔡執政八年,他每個月把存款簿攤開來、行政院的相關補助都可以見到,這是可以客觀比較的。

 

而賴清德日前舉行首場「國家希望工程」國政說明會後,拋出的總綱被部分媒體批沒新意、蔡規賴隨;但黨內人士認為「何嘗不可」,正面有效、有感,積極回應民意且對人民有利的政策是可以延續的,「『長照2.0』本來就會走向『長照3.0』」;國家希望工程繼承在蔡七年執政基礎上提出兩岸、民生、國防、社福等政策,且蔡的執政並非衰敗、而是成功且深厚的,即將要把經驗交棒給賴清德。

 

「政策要有脈絡、考量可行性」,黨內人士說,藍白陣營提出的政策是「觸擊短打」,像侯友宜拋出的老人健保政策就吃鱉了,不僅預算可能無法編列,年輕人也會有相對剝奪感;他反指,民進黨照顧中低收入戶,包含老農津貼、國民年金、退休長者照顧本來就行之有年,而賴清德提出減免私立大學學雜費的想法,也是跟府院討論過可行性後才實際上路。

 

「所有政績、證據顯示,人民並不感覺民進黨十惡不赦!」黨內人士說,若政府沒有任何福國利民的政績,人民自有公斷,賴清德的支持度也不會從年初到現在就定錨;他直言,藍白「在野大聯盟」是為了短期自身利益的烏合之眾,並非奠基於價值理念而成,「你看郭台銘就被放生了」;反觀賴清德提出的「民主大聯盟」匯聚不同黨派、但價值路線相同的政壇人士如苗博雅、李正皓,大家就能一起合作。

 

黨內人士也分析,在一場大選中、候選人的人格特質就佔了六成關鍵因素,賴清德的個性穩健且又是副總統身分,有未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讓支持者認為可以「接棒」蔡政府;但他也坦言,明年選舉反映人民對國家施政買不買單,「是很大的信任投票」,蔡賴不只是共同體,賴清德當選與否,更意味國民對蔡總統是否肯定。

 

他最後表示,民進黨對藍白陣營還在「觀察期」,並有三個指標、分別是侯友宜訪美回台、郭台銘提出副手開始連署、柯文哲民調究竟有無止跌,屆時藍白可能已經從「大亂流變成小亂流」,綠營才能提出應對方案,並在9月24日的民進黨黨慶中可望有新的分水嶺。

 

 

圖片來源:賴清德臉書、美麗島電子報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