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社會
放.新聞
社會

「把台灣行銷給世界」電影《台灣三部曲》闡述400年前大航海時期歷史!魏德聖:過去的英雄不該被遺忘

2020.10.07
16:40pm
/ 放言編輯部 翁子竣

魏德聖認為,台灣需要創造英雄,但那些已經過去的英雄不該被遺忘,如果一個一個把他找出來重新紀念,不管是透過電影、電視任何形式,會讓台灣人打破族群的界線。

 

曾執導知名電影《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的導演魏德聖醞釀20年之久,講述400年前大航海時期台灣的《台灣三部曲》電影,已於8月5日正式啟動第一階段集資計畫預計10月10日截止。針對電影的構思,魏德聖今接受Hit FM聯播網《周玉蔻嗆新聞》專訪表示,三部電影發生在同年代,並用原住民、漢人、荷蘭人三個角度分別詮釋。他也強調,電影不只是能感動人還能影響人,「自己若是能掌握一個影響人的工具,那要說什麼或多說什麼,可以影響更多人做更多事情,慢慢的野心越來越大,心想可不可以透過電影元素去創造意識,並把台灣行銷給世界。」

 



預計耗資數億的《台灣三部曲》電影分為《首部曲:火焚之軀》、《二部曲:鯨骨之海》以及《三部曲:應許之地》,另再製作紀錄片《尋找福爾摩莎》與動畫《達娜米》。

 

談及電影的構想,魏德聖今接受《周玉蔻嗆新聞》專訪說,劇本20年前就寫好了,該系列電影分為三部曲,並講述同個時代進而分為漢人、荷蘭人、原住民西拉雅族三個族群、角度,詮釋大航海時代下的台灣,三部電影的開場都是荷蘭人來了、結尾則是鄭成功來了,想要詮釋那段台灣很少去了解的歷史。

 

魏德聖表示,劇本完成後接下來要做計劃,但每次電影拍完場景就要拆掉感覺很不捨,所以就思考能不能做一個場景讓它永遠留下來,最後計劃就越搞越大,結果不只三部電影還加了動畫片、紀錄片,也是想讓孩子們能從中得到歷史養分,並在電影開始前先給民眾文史教育,讓大家知道大航海時代下的台灣長怎樣,再慢慢進入核心當中。

 

魏德聖坦言,該劇本31歲就想到了,收集資料就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起初資料不多,但還好荷蘭有學者將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的古荷蘭文日記給翻譯,對自己來講是個很大的養分,一出馬上就天天翻閱,彷彿回到那個年代,最後才完成了劇本。

 

原畢業於遠東工專(現遠東科技大學)電機科的魏德聖,究竟為何那麼想探究台灣歷史?他回憶,真的只是好奇,從來沒有想要去有太多探索的心態,1996年在電視上看到原住民的還我土地運動新聞,下一則新聞又跳到香港應回歸給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這兩則新聞引起他的好奇,所以隔天就去書局翻了霧社事件的漫畫,「看完後覺得哇...,存在於課本的幾行字,其實故事是那麼的精彩,所以就想去寫《賽德克巴萊》的劇本。」

 

魏德聖說,要寫故事不只是探索事件本身,還有事件前後好幾十年、部落關係以及警察制度等,全部都要了解後才能下筆,而了解後就越探越廣,不小心就找到荷蘭史、清代史越找越多。

 

魏德聖直言,拍完《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後,只覺得完成了一部作品給自己一個交代,反而是從觀眾那邊收到很多回饋,感受甚至比他自己還擴散出去,這種心情一直回饋後發現電影很有趣,電影不只是能感動人還能影響人,「自己若是能掌握一個影響人的工具,那要說什麼或多說什麼,可以影響更多人做更多事情,慢慢的野心越來越大,心想可不可以透過電影元素去創造意識,並把台灣行銷給世界。」

 

魏德聖認為,台灣需要創造英雄,但那些已經過去的英雄不該被遺忘,如果一個一個把他找出來重新紀念,不管是透過電影、電視任何形式,會讓台灣人打破族群的界線。

 

對於電影劇情的呈現,魏德聖說,三部劇情片是三個男主角,但只有一個女主角貫穿之中,《達娜米》取女主角小時候與住在樹洞的台灣黑矮人遭遇的故事,是一個奇幻、冒險的故事,並把它弄成兒童會喜歡的樣子。而首部曲是以西拉雅族獵人來詮釋那個年代,台灣過去出產鹿皮,梅花鹿數量非常多,用西拉雅人與梅花鹿來做比較。

 

 

照片由Hit Fm《周玉蔻嗆新聞》製作單位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