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社會
放.新聞
社會

《今周刊》封面故事:「中資如何滲透」台灣科技業! 揭密中資請工程師「背技術」宛如「間諜」

2021.03.25
14:30pm
/ 放言編輯部 曾齡誼

《今周刊》副總編劉俞青表示中資挖角牽涉國安,並大膽列出中資企業。

 

近幾年中資滲透情況嚴重,儘管已有特定法規限制中資的進入,但中資仍有辦法利用外資的名義滲透台灣市場。上週《今周刊》以第一手調查曝光了中資企業的藏身處,報導了中資如何偷取半導體技術,更大膽地列出了多家中資企業。《今周刊》副總編劉俞青今早(25日)接受了Hit FM聯播網《周玉蔻嗆新聞》的訪談,提起他們團隊如何曝光台灣科技園區中資企業的藏身狀況,並分享了調查的過程以及中資企業是如何竊取機密技術。

 



地毯式搜索追查中資的蹤影

 

經過《今周刊》團隊的調查下,發現了中資企業竟遍布各大科技園區之中,包含了新竹科學園區、內湖科學園區和台元科技園區等皆有中資企業的身影。劉俞青表示中資藏在哪其實很難查,由於媒體沒有調查權讓調查更加困難,同時也感嘆檢調單位的不積極。

 

劉俞青的團隊花了半年的時間查出中資企業的位置,從與業內人士接洽到現場勘查,再到網路上利用公開資訊對比台灣企業和中國公司負責人的關係,查出公司背後的真正負責人,最後《今周刊》曝光了20多間的中資企業位置。

 

劉俞青表示只要在徵才網站上看見異常的徵才項目和數量就能察覺到懸疑之處,例如「為什麼貿易公司需要徵IC設計工程師?」她也表示在他們曝光中資企業名單後,許多在徵才網站上的應徵資訊一夕間都被撤了下來。

 

事實上這些公司在台也不是一兩年的事,如此的應變方式也只是偃旗息鼓,等待風頭過去他們又會再度開始招兵買馬。即便真的被檢調單位抓到,最終很大的機率會被輕放,多起輕放的案例也再度凸顯出了修法的重要性。

 

保密機制防不勝防 科技機密被整碗端走

 

所有公司都擔心商業機密外洩,在科技業更是如此,基於保密原則,許多科技廠都將製程劃分得很細,為得就是不讓工程師能學到太多製程,利用人員分散的方式來保障製造技術不被外流,但台灣科技業祭「保密防諜」的同時,也讓不少高階人才成了業界中的小螺絲。

 

為了避免公司機密被竊取,收手機在科技業中是基本,過去在取得資料方面都是以檔案存取的方式,不過劉俞青指出現今偷技術的方法都是「用背的」,已不再是一般商業間諜的手法。

 

劉俞青透漏中企會僱用許多人去「背技術」,如此一來就能偷得不著痕跡,也不會有證據留存的疑慮,只要沒有證據在法庭上就很難勝訴。許多公司防竊的作法是將製程和技術分得很細瑣,另一方面,中企的應對方式可以是雇請大量的人才,讓每人分別記住一部分,最後就能將機密技術整碗端走。

 

 

圖片來源:周玉蔻嗆新聞節目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