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健康
放.新聞
健康

胃痛就吃胃乳、胃散?醫解析3大傳統胃藥:恐致高血壓、結石

2022.10.10
11:00am
/ 健康醫療網

常見的胃散與胃乳,主要成分為碳酸氫鈉(小蘇打),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制酸劑,由於小蘇打為鹼性,服用後進入胃部馬上就能夠中和胃酸,「因此民眾常常覺得效果相當速效。」

 

吃完大餐後,突然感到胃痛、胃脹氣,第一時間先去藥房買胃散或胃乳吞一吞,過沒多久開始一直打嗝,胃也漸漸不痛了,心想「太好了,這一定是在排氣!」許多民眾常常使用藥局買的成藥解決胃痛的問題,然而,這行為其實隱含疑慮,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表示,會打嗝是因藥物進入胃部後,在進行酸鹼中和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及鹽分而導致打嗝,這類藥物攝取過量,會對身體有不少的傷害。

 



傳統胃藥分3大種 其中民眾最愛吃的「酸鹼中和劑」恐引高血壓

 

胃散、胃乳,各式胃藥總傻傻分不清楚?李柏賢醫師解釋,傳統胃藥可分為3大種:

 

一、「局部止痛劑」:可對胃部做局部麻醉的效果。

 

二、「黏膜保護劑」:例如:海藻膠、部分的胃乳,原理是將藥物鋪在胃的黏膜上,保護胃部不受胃酸侵襲。

 

三、「胃酸中和劑」:包括常見的胃散與胃乳,主要成分為碳酸氫鈉(小蘇打),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制酸劑,由於小蘇打為鹼性,服用後進入胃部馬上就能夠中和胃酸,因此民眾常常覺得效果相當速效。服藥後胃中發生酸鹼中和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促使打嗝,往往讓人誤以為是在「排除脹氣」,其實僅是中和反應所引發的結果,另外還有產生多餘鹽分的問題,一旦體內鹽分過量,將造成血壓升高、水腫。服用超量的酸鹼中和劑,除了會導致脹氣,也因鹽分過高,對高血壓、洗腎患者相當不利。

 

傳統胃藥常含「鈉、鋁、鎂、鉀」離子 攝取過量恐致各種副作用

 

李柏賢醫師進一步提醒,由於酸鹼中和劑並非從源頭抑制問題,而當胃部進行酸鹼中和反應,會使得pH值在短時間拉高,使得胃部誤以為胃酸分泌不足,反而分泌更大量的胃酸,因此民眾常覺得「奇怪,沒吃藥就會不舒服,進而吃了更多藥。使得脹氣更嚴重、鹽分攝取量更多。」

 

仔細查看藥物成分,除了碳酸氫鈉,還可能出現其他鹼性的金屬離子成分,例如:鈉離子、鋁離子、鎂離子、鈣離子等,鈉離子攝取過量會造成水腫、血壓升高;鋁離子則是便秘;鎂離子會腹瀉,或腎功能不佳的人,可能會導致高血鎂,引發心律不整、抑制呼吸、全身無力、意識不清等;鈣離子則容易引發結石。

 

不過,現今藥廠通常會針對成分比例進行調配,互相制衡副作用,但畢竟都含有金屬鹽離子,因此胃乳、胃散,民眾偶爾吃是無妨,但不建議長期服用。此類金屬離子,亦會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甚至抑制藥效,包括:抗生素等,因此若要服用,必須要間隔2小時。

 

新型胃藥安全性高、效果持續 然而過度仰賴胃藥 可能忽略癌症風險

 

不論是局部止痛劑、黏膜保護劑或是酸鹼中和劑,皆屬傳統類型的藥物,李柏賢醫師說明,隨著醫藥技術發展,現今已研發出能從根本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包括:H2受體阻斷劑、氫離子阻斷劑、鉀離子阻斷劑,目前醫界較為建議使用這類藥物,安全性高,副作用低且效果持續性較好。若民眾有反覆的胃食道逆流、胃炎的症狀,則適合使用如氫離子阻斷劑、鉀離子阻斷劑等抑制胃酸的藥物,通常30分鐘內會見效,且效果持續。

 

胃痛也可能代表其他疾病的風險!李伯賢醫師提醒,若民眾連續三個月出現解黑便、血便,或胃痛持續加重、莫名體重減輕,或吞嚥困難時,應該要就醫,現今台灣醫療可近性高,因此不建議民眾到藥房自行購買藥物服用,雖能緩解胃痛,但可能會忽略潛在的重大疾病因子,例如:胃癌、胰臟癌等,鼓勵有任何症狀民眾應善加利用醫療資源,積極尋求就醫檢查,對症下藥,讓身體真正獲得治癒。

 

 

圖片來源:健康醫療網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