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財經
放.新聞
財經

半導體產業鍊「去中化」如火如荼!科技專家許美華翻《商業週刊》稱「供應鏈去台化」封面狠酸:要不要回應一下?

2023.01.06
15:11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劉秀敏

半導體龍頭台積電赴美設廠,卻因此遭有心人士操縱「半導體去台化」、「台積電變美積電」的謠言,科技專家許美華5日就點名曾稱供應鏈「去台化」的《商業周刊》,表示過去幾個月產業鍊「去台化」不只沒有發生,倒是「去中化」如火如荼,「要不要回應一下?」

 

半導體龍頭台積電赴美設廠,卻因此遭有心人士操縱「半導體去台化」、「台積電變美積電」的謠言,不僅許多科技專業人士努力幫忙闢謠,台積電總裁魏哲家也多次駁斥「門都沒有」,日前更罕見舉辦3奈米量產暨擴廠儀式,展示技術實力之外,也被視為是宣示深耕台灣決心、破除「去台化」疑慮。對此,科技專家許美華5日就點名曾稱供應鏈「去台化」的《商業周刊》,表示過去幾個月產業鍊「去台化」不只沒有發生,倒是「去中化」如火如荼,「要不要回應一下?」

 



許美華在臉書發文表示,說到闢謠「半導體去台化」,讓她想重發2022年10月21日時的貼文,當時她針對《商業周刊》說供應鏈「去台化」,以及對他們當年唱衰台灣、支持中資紫光立場,提出嚴厲批判。「現在很想問問《商業周刊》,過去幾個月,產業鍊『去台化』不只沒有發生,倒是『去中化』如火如荼,要不要回應一下?」

 

許美華也附上該篇貼文,表示這是她第一次看到「去台化」論調並提出反駁的文章,也是她的臉書第一次分享破千的發文。貼文中,許美華提到收到身邊年輕人傳來《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台積電也躲不過訂單冰風暴|危機再燒一年!全球需求沒了、供應鏈「去台化」夾擊。」許美華先指出《商業周刊》過去十年對於兩岸經貿政治的立場,包括2014年太陽花學運,《商業周刊》大力支持服貿協議就;2015年底,大家拚了命才一起擋下的反中資紫光入股台灣IC設計,當時有4個被PTT版嘲諷為「逢中必反、擋人財路、蛋頭學者」的電機資工教授,帶頭發起了「反中資入股台灣IC設計公司」的連署行動,並召開一場記者會。

 

而在這場記者會前幾天,《商業周刊》1465期刊出了立場鮮明的封面故事:「竹科ON SALE 」,摘要更寫著:「聯發科挺中資入股,台積電12吋晶圓廠登陸,每一家董事會都在大談特談:怎麼把自己賣掉……獨家訪查:10家第一名的IC設計公司,6家想出售或合併;台大電機人告白:我為何拋棄竹科。」整個封面故事,就是說台灣半導體沒有中國就沒救了,10家第一名的IC設計公司,有6家想要賣掉自己,有中資要買趕快賣吧。許美華直言,說是獨家訪查,《商業周刊》卻完全沒有思考過,在中國政府的高壓蠻橫態度下,哪家不想賣掉自己的台灣IC設計公司敢公開表態不願意賣身?哪家公司敢講出不願中資介入經營、可能開門揖盜的憂慮?

 

許美華感嘆,就在戰友們辛苦奔走聯繫連署、即將召開記者會前夕,可以想見《商業周刊》封面故事血淋淋的「竹科 on sale」幾個大字,對當時的他們是多麼沈重的一擊,也預示了後來的力挽狂瀾有多艱難。當然,《商業周刊》並不是當時唯一強力支持開放中資的媒體,當年反中資的戰友們一路挨打,教授們在網路輿論戰中,如過街老鼠被嘲弄圍毆,極少數媒體友軍除了《自由時報》、網路媒體《沃草》一路相挺外,其他媒體表態程度不一,但對開放中資多半都是唱和、樂見其成的多。現在回頭來看,當年《商業周刊》一連串的報導內容、假設前提、預設立場、還有支持開放中資的相關論述,錯的真的很離譜,如果真的如他們所願,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可能傷害會有多嚴重、會把台灣推向什麼險境,現在大家都很清楚,就不必多說了,「我好奇的是,當年做出這種報導的商周編輯團隊,現在有沒有一絲絲的懊悔認錯?」

 

再回過頭談《商業周刊》這篇供應鏈「去台化」的封面故事,其中幾段內容提到:「過去就算面臨美中貿易戰、疫情衝擊、全球斷鏈等衝擊,台灣始終是屹立不倒的外銷資優生,為何這回台灣卻可能摔得比其他國家更慘?」「⋯台灣外銷還有雪上加霜的第二重風暴:全球供應鏈去台化。⋯一位集團年營收數百億元、全球布局的台商總裁說,連歐洲這麼安穩的地區都有俄烏戰爭爆發,所以國際客戶沒人敢輕忽台海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那些國外CEO嚇死了!每個都在問我說,你總部在台灣耶,你們台灣會不會打仗?」該台商總裁說。」

 

針對上述言論,許美華認為,這波世界性的大通膨海嘯所造成的經濟衝擊,打擊終端消費市場,以致短期引發訂單冰風暴是很合理的反應,「但是,台灣會最慘?這點我不理解。」第二,台灣在全世界半導體供應鏈佔的比重很高,從上游到下游,市占率比重不一,台積電先進製程市占率九成是其中最高的一環,市占率愈高受衝擊的規模一定最大,但這樣算是最慘?而如果所有的訂單、獲利都對半砍,本來賺100塊的現在賺50塊,應該還是比本來賺20塊的剩下賺10塊來得好吧?何況在規模經濟下,本來就賺得少的,經濟風暴來襲可能根本要賠錢了。

 

許美華更表示:「這個封面故事,我最不能同意的,就是,全球供應鏈『去台化』的推論。」許美華指出,全世界都害怕台灣一旦出現台海戰爭危機,半導體供應鏈會斷鏈,這是為什麼《經濟學人》封面故事寫台灣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美國、日本、歐盟也一再警告中國不要蠢動,還熱切邀請台積電去蓋廠,「沒錯,這些都是為了分散半導體製造集中台灣的風險。」

 

至於供應鏈「去台化」容不容易?許美華直言:「我要說,非常、非常難,這個產業已經高度集中台灣,現實上要『去台化』就是很困難。」現在的電子產品裡面,IC動輒幾十、甚至數百上千顆,根本不可能完全躲過台灣設計、製造或封裝測試,這樣的密度,實務上怎麼「去台化」?就算真要做,「去台化」之後要去哪裡?哪裡有這麼大的能量接手台灣供應鏈?而每個電子產品的所有IC都要重新設計、驗證、製造、封裝測試,且每個時間都要對齊,先不說技術過程、每顆IC都要重新互相對話的複雜度,就算一切順利,供應鏈要「去台化」,所需時間都會非常非常長、而且要多方因素同時發生。

 

最後,許美華指出,《商業周刊》這篇封面故事的立論基礎是,因為國際害怕台海發生戰爭、因此會發生供應鏈「去台化」,這也把半導體產業know-how看得太簡單、太容易、太沒有價值了。而讓她最不舒服的背後意涵是,明明就是中國威脅要武統侵台,文意卻是威脅台灣人不要挑釁挑起戰爭,否則國際客戶嚇死了、供應鏈會「去台化」。

 

許美華直言,請媒體不要說自己沒有立場、都很中立,內容都是如實報導引述別人的意見,這種說法只能騙外行人,沒有媒體是沒有立場的,你選擇什麼切入角度、你選擇報導誰的說法、選擇不報導誰的說法、選擇給什麼內容最大的篇幅、下什麼樣的標題,都代表了你的立場,「媒體人,永遠不要忘了你心中該有的那把尺!」

 

 

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許美華臉書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