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騰焰飛芒
放.高論
騰焰飛芒

【騰焰飛芒】侯友宜:老三是怎樣煉成的

2023.06.08
16:35pm
/ 孫瑋芒

侯友宜是國民黨推出的台籍總統參選人,一度令人耳目一新,如今新鮮感已逐步消失……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6月7日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與中常委進行便當會,黨中央叫來的便當竟是「老三盒餐」,十分貼切,此事迅速在網上瘋傳。果真是「魔鬼藏在細節裡」。

 



侯友宜為何淪老三?

 

《美麗島電子報》五月下旬兩次總統大選民調,侯友宜分別以18.3%、22.6%支持度排名老三,被柯文哲超車。這兩次民調調查期間分別是5月24、25日與5月29、30日。《美麗島》調查時間為5月2日至5月3日的那份大選民調,侯友宜以26.0%支持度領先柯文哲的22.0%。5月上旬到5月30日,侯友宜發生了什麼事拉低支持度?

 

外在因素應是郭台銘之亂。5月17日,國民黨宣布徵召侯友宜競選總統,郭台銘爭取徵召落敗,挺郭陣營展開一連串反彈,不斷放話,傳出「郭台銘被設計出局」;「朱立倫自稱乾綱獨斷」;以及朱立倫當面指責郭台銘「你到中南部見了很多牛鬼蛇神」。

 

郭台銘「牌品」很差,凡是加入政治賽局結果不如他意,他就踢爆內幕、責怪對方。2019年角逐國民黨總統提名如此,2021年向政府爭取購買BNT疫苗也是如此。朱立倫開放非黨員郭台銘角逐總統徵召提名,戲弄郭老虎,結果被這隻老虎反咬,侯友宜連帶受傷。

 

成為老三的主觀因素,是侯友宜自身的問題。「落跑市長」先是給人負面印象,新北市出了問題,民眾難免歸咎市長心在角逐大位,無心市政。

 

新北市政府5月9日宣布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永久停辦,第二天,社群網站罵聲連連。這項音樂祭是民進黨籍的蘇貞昌在台北縣長任內創辦,停辦,被視為侯友宜「排綠」之舉。民進黨立委賴品妤5月10日表示將協調研議由中央接手續辦,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5月11日晚間政策急轉彎,宣布這項音樂祭將繼續辦理。侯友宜決策錯誤、前後反覆,音樂祭話題強度蓋過他跑行程的新聞,在民眾心中留下負評。

 

5月20日,侯友宜在「國民黨徵召侯友宜團結誓師大會」發表競選總統演說,語調生硬,內容毫無亮點。這場演說是眾所矚目,侯友宜表現令人失望,並顯示幕僚群沒有好手,效果是扣分。

 

「不藍不綠」並非侯友宜內心信念

 

「不藍不綠」是侯友宜在新北市長任內給人的印象。侯友宜當年受陳水扁提拔,懂得綠營思惟,能以台灣本土思考做出政治判斷。他在2020年大選和深藍的總統候選人韓國瑜保持距離;他避免與黑金形象的國民黨政治人物走太近;四大公投置身事外;從未表示支持「九二共識」。侯友宜一直很有技巧地避免做出會招致淺綠選民反感的事,雖然藍營嘖有煩言,但是他在競選連任新北市長選戰中,大贏對手林佳龍近46萬票。

 

「不藍不綠」、「超越藍綠」只是侯友宜以權謀思考披上的偽裝,並非出自內心的信念。他在新北市議會備詢時,對國民黨籍議員以禮相待,對民進黨等非國民黨籍議員則輕佻、傲慢。4月23日,侯友宜到永和區為急統派退將許歷農祝壽,獲許歷農當面表示力挺參選總統。這是侯友宜正式卸下不藍不綠偽裝,淺綠選民的反感暗中醱酵。

 

5月26日,侯友宜在臉書貼出與馬英九合照,宣告他拜會了馬英九。馬英九是「九二共識」旗手、國民黨親中派精神領袖。侯友宜向深藍、親中派靠攏,流失的淺綠支持者應多於新增的深藍支持者。

 

選民對總統參選人有更高期待,最要命的是侯友宜沒有內涵,學習、記憶能力不佳,以致言談不斷出包。4月26日在市議會備詢時,對外交、兩岸議題頻頻跳針,答不出「一法三公報六項保證是什麼?」,加深了民眾對他的「草包」印象。

 

拙於口才、演講毫無魅力、無法對民眾做出有效的政治溝通,是侯友宜另一個致命傷。侯友宜5月26日在淡江大傳系舉辦的「跨域與永續:人才培育論壇」演講,是一場災難。他把淡水阿給念成「阿擠」,成為這場演講的記憶點。演講全長12分鐘,先是標榜他的政績,好像他還在競選新北市長。談到人才培育,內容空泛,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台大政治系學會、亞太青年協會5月28日舉辦「2024校園總統馬拉松」座談,賴清德、柯文哲分別應邀參加,侯友宜婉拒與學生座談,表面上理由是「有既定行程」,真正原因應是怯戰,怕演出另一個「淡水阿擠」事件。6月7日,侯友宜受訪時把前一天見過的新竹縣長楊文科講成「楊科長」。侯友宜不斷鬧笑話,人設向丑角靠近。

 

侯友宜是國民黨推出的台籍總統參選人,一度令人耳目一新,如今新鮮感已逐步消失。這位老三,在不藍不綠破功、肚裡空空曝光、發言頻頻凸槌後,已沒有什麼未來性、爆發力可讓人期待。

 

 

圖片來源:侯友宜IG、三立新聞截圖、國民黨臉書、臺大政治系系學會 NTU PSSA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孫瑋芒
自由作家、攝影人,出版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散文集。曾擔任美國《讀者文摘》特約作家、報社編務主管。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