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真欣相岱—心臟科女醫師的獨家告白
放.高論
真欣相岱—心臟科女醫師的獨家告白

【真欣相岱】心臟外科最扛得住壓力?醫療工作讓我學習到的事

2023.06.27
09:30am
/ 吳欣岱

我在旁代診的時候,常常在診間跟患者相對無語,等著老師來救。看著老師雲淡風輕,萬變不離其宗地應對、安撫患者,我學到有一件事是不會錯的...

 

受到這陣子的新聞影響,許多人紛紛關心在內湖南港選區的立委選舉,我是否有「受到壓力」?會不會因此而無法堅持到底?其實從醫療轉換跑道到政治,現在正是還在學習的時候,有許多對政策的了解、選舉的方式都算稚嫩。但對於面對壓力、調解壓力而言,我倒不陌生。

 



從如何對患者好,到如何對台灣好

 

以前在台中榮總訓練的時候,一位我非常敬重的老師是主動脈疾病的名醫,慕名而來的患者遍佈全國,門診常常要從中午看到晚上都還看不完。在這樣的狀況下,醫院常常要開兩間門診診間消化病人,一間給老師一間給總醫師。病況穩定的大多交由總醫師來負責,隔壁的老師則是照顧更為複雜、變化多的患者。


主動脈疾病最常見的其中一種叫做主動脈瘤,大動脈血管因為先天組織特性、血壓、動脈粥狀硬化等原因而擴大成瘤狀,若是壓迫到周圍組織,可能引起咳嗽、腸胃道症狀,若是大到破掉了,就可能演變成危及生命的緊急大出血。這樣的動脈瘤留在患者體內,常常像顆不定時炸彈,每日提心吊膽、如鯁在喉。若是要治療,則會需要進行手術修補或導管置放,治療相關的併發症有中風、腸胃道缺血等甚至死亡;但若是拖延了手術治療,動脈瘤隨著時間擴大,無論是併發症的機率或是手術的成功率,都會越來越差。

 

無論是開,或是不開,決定起來都絕不輕鬆。

 

當總醫師的時候跟著老師一同看診,動輒上百的病人名單中,有數十個都是主動脈瘤的患者。儘管手術都有明確的適應症,但醫療看的是人不是課本,治療計畫常常要考慮到患者的工作、家庭、心理狀態及其他共病。心臟外科名醫手上的都是疑難雜症,幾乎是時時都要面臨到「要不要拆彈」的這個問題:有些患者非常焦慮希望早點開刀早點痊癒;有些患者瘤已經大到隨時可能破裂,卻遲遲無法決定接受手術;有些患者是一家支柱,不停地問我能不能不要開刀;有些患者希望我跟他保證開刀一定不會有併發症…


這些都是壓力,這些決定都不好做。我在旁代診的時候,常常在診間跟患者相對無語,等著老師來救。看著老師雲淡風輕,萬變不離其宗地應對、安撫患者,我學到有一件事是不會錯的:永遠以病人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考量,同時不要因為害怕承擔而逃避做應該做的事。其餘的壓力,在開刀的時候都放在一邊,決定了就專心地全力以赴。

 

應該很少有壓力能有生死之重,我很慶幸以前的醫療工作經驗,讓我學會把心理壓力和專業思考分開來,用「如何才是對患者好」的邏輯去思考事情,只是現在換成了「如何才是對台灣好」而已。

 

 

圖片來源:吳欣岱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吳欣岱
兩個孩子、兩隻貓的媽媽,心臟血管外科醫師。1987年7月1日解嚴當天出生,自2018年開始關心政治之後,加入台灣基進為民主發聲,成立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並擔任理事長。深信台灣唯有透過不斷地彼此溝通,以及對於共同人權、自由等價值的捍衛,才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