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賴清德肯定「學長」林百里強調「AI即國力」...拋台灣應擁自己的人工智慧對話引擎:機會之窗越開越大!

2023.09.15
14:16pm
/ 放言編輯部 吳亦軒

賴清德表示,未來臺灣應該要抓緊世界趨勢「擁有自己的人工智慧對話引擎」,目前全世界約有2億多人口使用生成式AI,而約有5,000萬人是重度使用者,越來越多國家都企圖建立專屬的對話引擎,臺灣也不能例外...

 

副總統賴清德今(15)日上午出席「2023台灣人工智慧年會開幕式」,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也與會,提出「AI力就是國力」的概念,在這場超級運算的革命中,台灣正好站在非常有競爭力的位置。賴清德致詞時也肯定「學長」林百里的說法,認為人工智慧越來越生活化,加上近年來地緣政治變化,對ICT產業實力很強的臺灣是非常好的機會,強調台灣未來應擁有自己的人工智慧對話引擎,,讓臺灣的「機會之窗」越開越大、國力越來越強。

 



賴清德致詞時表示,他今天非常榮幸再度受邀參加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舉辦的「台灣人工智慧年會開幕式」,今天也是他第四度以榮譽校友身分前來,要特別利用這個機會,感謝該基金會廖俊智董事長、魏啟林副董事長以及所有成員。該校創辦6年以來,栽培超過1萬名人工智慧專才,相信未來能對臺灣人工智慧發展做出貢獻。


「我記得我去年來參加時有講到一段話」,賴清德回憶,他當時認為科技及人工智慧就是臺灣的機會之窗,他剛剛坐在「學長」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旁邊,「他講的一句話更精簡,他說『AI力就是國力』!」他觀察的確如此,這樣的趨勢在過去一年也越來越明顯。


賴清德指出,人工智慧越來越生活化,他在2016年7月看到Google的AlphaGo打敗世界圍棋冠軍「受到非常大的驚嚇」;在2017年8月,又看到OpenAI推出的人工智慧打敗全球電競冠軍;2022年,OpenAI更進一步發展出「ChatGPT」,逐漸、多層面改變人類的生活,從它可以通過律師考試、工程師面試就能看出來。


賴清德認為,人工智慧需要大量的運算、晶片、ICT等相關產業的配合,加上近年來地緣政治變化,全世界都在尋找一條可信賴的供應鏈,對於ICT產業實力很強的臺灣,真的是非常好的機會。


「換句話說,在未來全球化的時代,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臺灣的機會之窗會越開越大,國力也越來越強!」,賴清德提及,他在擔任行政院長任內,核定通過「台灣AI行動計畫」,計畫期間為2018至2021年,包括推動「AI人才衝刺」、「AI領航推動」、「建構國際AI創新樞紐」、「法規與場域開放」、「產業AI化」等五大方案,也希望臺灣能在國際上扮演人工智慧樞紐及中心;經過4年的努力,這項計畫已經為臺灣人工智慧發展打下了基礎。


賴清德表示,未來臺灣應該要抓緊世界趨勢「擁有自己的人工智慧對話引擎」,目前全世界約有2億多人口使用生成式AI,而約有5,000萬人是重度使用者,越來越多國家都企圖建立專屬的對話引擎,臺灣也不能例外,特別是在醫療、法律等領域,才不會使用別人的對話引擎、而把自身資訊全都公開。


他最後強調,在發展人工智慧時,我們要秉持民主精神,「人工智慧是一把神兵利器,應該是每個人都要有機會接觸、學習!」這是政府的責任,不管其住家偏遠、社經背景、公司大小如何,都應該接觸人工智慧,從而提升個人或企業的競爭力。賴清德也希望人工智慧帶動臺灣經濟發展時,必需是包容性的成長,兼顧弱勢民眾,讓社會更和諧。


林百里則偕同廣達技術長張嘉淵進行第一場演講,他一登場就開玩笑地說,自己只是電腦工廠的「工頭」,不如許多科學家,這些年做了許多AI,都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還是壞事。


林百里表示,現在是AI革命的時代,讓他感覺自己像當年國父推行革命的心情一般,「以後只有懂AI和不懂AI的人!」林百里說,未來競爭力和新趨勢都得靠AI執行,因此「AI即國力」,這樣的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因為AI算力革命正加速超越摩爾定律,而數據中心也因應GPU算力崛起,台積一路至5奈米、4奈米、3奈米改良提升算力,在這場超級運算的革命中,台灣具備非常有競爭力的位置,從台積電作的晶圓代工、輝達、超微、載板都是台灣可以做的。


當談到AI可能和人類價值觀有所牴觸,林百里引述專家說法,毛毛蟲吸取足夠養分、最後破繭而出變成蝴蝶,但AI是人類文明孕育的蝴蝶嗎?有人認同也有人不認同,有專家說對AI的疑慮不能只有擔心而已,而是要「有智慧地去擔心它」。不過,林百里也對大家說「免驚啦」,因為AI崛起就像再度來到啟蒙時代,大家都在進步中尋找平衡且合理的發展,不能因為害怕就不用,大家會塑造負責人的AI生態,人類和AI共舞是可行的。


媒體提問,AI是否能成為台灣下一座「護國神山」?林百里笑回,護國神山的源頭就是晶圓代工廠台積電,有台積電做出來的晶片,才能夠有接下來的AI產品,「所以護國神山還是台積電!」

 

 

圖片來源:民視新聞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