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賴清德出席同濟會後援會舉麥卡錫遭罷免「有格局」、兩度鼓掌歡迎馬英九出席國慶:面對中國威脅朝野要團結

2023.10.05
13:12pm
/ 放言編輯部 吳亦軒

賴清德提及國慶日要來了,前總統馬英九卻因為國慶英文名是「Taiwan National Day」而拒絕出席,他直言,「其實我是希望他能參加,因為前總統參加國慶有重要意義!」

 

今(5)日是2024總統大選倒數一百天,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於大直典華飯店出席「同舟共濟賴清德後援會」,雖然中颱小犬侵台、但北市沒有受到明顯影響,會場擠滿超過千名支持者高喊「賴清德凍蒜」。賴清德致詞時強調,團結有三層意義,有一層次是「國內要團結」,他認為馬前總統拒絕出席國慶很可惜,因為這樣台灣就不團結了;他更以美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與民主黨合作遭罷免、格局值得稱讚為例,兩度請支持者掌聲、歡迎馬來參加國慶,因為面對中國威脅,台灣朝野一定要團結。

 



現場由北市第七選區(信義、南松山)立委候選人許淑華、新北三重區立委候選人李坤城擔任主持人,同濟會賴清德後援會總會長周綉珍、前民進黨主席卓榮泰、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立委吳思瑤皆到場致詞;賴清德大進場時,現場旗海飄揚,支持者站起身子大喊「2024團結一致」、「挺台灣!Team Taiwan」、「賴清德凍蒜」,夾道歡迎賴清德上台。

 

賴清德致詞時表示,同濟會是國際四大社團之一,會員都是事業有成、推動國家進步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秉持愛心照顧弱勢;在這場重要的選舉中,他有辦法得到同濟會響應,是這場選舉的關鍵力量。

 

賴清德指了指脖子上的領巾笑說,這條領巾戴起來很美、有氣質,旗幟更是有水準,可以看出同濟會平時做事的用心;他指出,同濟會顧名思義就是團結一致、共度困難,2024大家要團結一至,他引述過去民主運動先賢蔣渭水醫師曾說過「民眾要團結、團結真有力」,同濟會後援會成立舉辦在選舉倒數一百天,他認為意義重大,大家團結守護台灣,他認為團結有三層意義。

 

第一就是「民主力量要團結」,賴清德說,這場重大選舉不只會影響國家走向、後代子孫幸福,以及民主憲政體系是否能夠延續,更影響印太和平與穩定,民主力量一定要優先團結,在這場選舉贏得勝利,讓台灣繼續壯大。

 

賴清德坦言,民主力量要團結,單靠民進黨恐怕力有未逮,所以他推出「民主大聯盟」理念推薦優秀候選人,除了黨籍優秀人才吳思瑤、謝佩芬、許淑華和李坤城等人,也跨黨派找了社民黨議員苗博雅、綠黨新人曾柏瑜、無黨籍吳崢,教授林志潔和曾聖凱等人,面對中國威脅、大家為台灣都願意站出來,要立委過半、讓國家進步更有力。

 

第二層次就是「國內要團結」,賴清德認為朝野合作很重要,他提及國慶日要來了,前總統馬英九卻因為國慶英文名是「Taiwan National Day」而拒絕出席,但馬沒注意到中文都是「中華民國國慶」;賴清德直言,「其實我是希望他能參加,因為前總統參加國慶有重要意義」,如今在野黨也喊不參加,這樣台灣就不團結了。

 

賴清德詳述,立法院長游錫堃今天說,2010年馬英九當總統時,雙十國慶識別英文就是「台灣」,不是從蔡英文才開始,這個誤會很大,而馬英九過去訪問薩爾瓦多巧遇前美國務卿希拉蕊時,也自我介紹是「台灣總統」,他笑說「這個要給馬前總統掌聲、鼓勵一下!」

 

賴清德也以美國眾議院院長麥卡錫不願美國政府關閉、與民主黨合作遭共和黨罷免為例,表示麥卡錫被罷免也不婉惜,因為他做了對的事情,這樣的格局值得大家稱讚;他也藉此兩度請現場支持者掌聲鼓勵、歡迎馬英九來參加國慶,大家一起團結,面對中國威脅台灣朝野要團結,不要因為任何原因不來國慶日。

 

第三則是「世界民主陣營要團結」,賴清德表示,菲律賓、韓國過去都親中,但現在認為中國威脅不是單純的台灣問題,而是全世界問題,全世界若團結、同舟共濟,站在一起面對中國威脅就不用怕了,「因為團結一定贏!」

 

鄭文燦致詞時說提到最近熱議的潛艦國造,台灣造了第一艘自己的潛艦、非常不簡單,在馬英九執政八年更是難以想像的;他抨擊,台灣安全是全世界民主國家關注議題,可是在國防預算審查中、就是有吃裡扒外、不遵守立委保密義務、就是要把機要外送的立委,講真的「這種立委多一個台灣減一分」,這件事情要調查清楚給國人交代,不能默默給他過,過去在野立委以各種理由名為監督、實為杯葛,就是不希望台灣取得先進武器自保,從潛艦國造遇到這麼多暗黑力量,就知道要挺民進黨、要挺賴清德。

 

國際同濟會是國際四大服務性社團「扶輪社、獅子會、同濟會、青商會」之一,全球有90多個國家相繼成立同濟會,同濟會台灣總會也在全國有17區、逾420個分會;全國同濟之友信賴台灣後援會7月初時就號召50名幹部與賴清德座談,賴清德也拋出「0-6歲國家養」、「高中職免學費」等政策,表示精神與同濟會一樣,要打造公益台灣。

 

 

圖片來源:放言記者拍攝、民視新聞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