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川普若當選傳「疑美論」?美前資深官員指「川普有能力讓美國居中協調下掌握」:沒理由再被帶風向

2024.01.31
17:45pm
/ 放言編輯部 吳亦軒

談及台灣地位和外交關係,余茂春以「半夜的路口」妙喻,認為台灣可以反其道而行,爭取立陶宛、捷克等友好國家來建立外交關係...

 

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美國政府前資深官員余茂春,今(31)日出席台灣智庫、福和會共同舉辦的演講會,以《美國台海政策之現狀與未來》發表演說。余茂春強調,中共不斷削弱台灣的邦交國,只要有一個國家邁出了第一步,情況就會不一樣。至於近期川普是否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導致疑美論再起,余宗基說,從過去川普上台後的國家安全經驗,有能力讓國際不穩定因素在美國居中協調下全盤掌握,「我們沒有理由再被帶風向。」

 



余茂春今日和主持人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與談人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福和會顧問余宗基對談,並和現場觀眾交流對美台關係及台灣地位的觀點,氣氛熱絡。

 

余茂春表示,台灣社會熱烈討論國家大事、民主機制健全,這就是民主的真諦,近期他也發表文章認為「台灣選舉給全世界上了一課」,美國應可引以為鑒,上午他和蔡英文總統見面時也提到,台灣可以對世界的民主做出非常大的貢獻,「大家覺得台灣是小島,實際上台灣並不小,台灣對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地域和人口」;余茂春也讚許候任副總統蕭美琴「非常精明、有廣大的政治前途」,他對台灣充滿信心,儘管中國很大、有一定的優勢,但內政、外交、民心不穩,「台灣有許多可以做的事」。

 

余茂春指出,川普政府時期美國最重要的外交成就,在於重新界定了中國在世界地緣政治的地位,認定中國對美國、對世界都是頭號威脅,「中國戰略意圖非常明顯,已不只是地區性的威脅、而是全球性的威脅」。

 

余茂春認為,中國打破了國際現實秩序,中國想讓世界形成對中國經濟、技術上的依賴,例如一帶一路;而美國採取的政策是全球策略,是想把全世界的民主國家聯合或志同道合國家連結在一起,「而台灣在之中是很重要的。」

 

余茂春說,儘管很多人認為川普說話很直,但其背後都有重要的戰略考量,包括在任內將美國的戰略中心,從歐洲、中東轉移到中國,例如他「負責任地撤出北約」,讓北約成員國重新思考自己在能源、經濟、軍事面對外國的依賴,重新界定自己的能力和立國根基,日本政府也調整國防戰略並提高國防經費。

 

談及台灣地位和外交關係,余茂春也以「半夜的路口」妙喻,認為台灣可以反其道而行,爭取立陶宛、捷克等友好國家來建立外交關係,「半夜兩點鐘的熱鬧馬路,車很多、紅燈一直亮無法通過,但你也知道根本就沒有危險,大家很遵守規則」,中共不斷削弱台灣的邦交國,但只要有一個國家邁出了第一步,情況就會不一樣。

 

賴怡忠則說,川普時代外交政策變化的影響至今持續存在,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重新定義美中關係、離任前解密美國印太戰略等作為,認定中國為「改變現狀的強權」,因此美國有意識地把中國「全球參與者」的角色擺一邊,從「亞太」到「印太」,轉而以海洋為基礎發展新的戰略佈局,連帶許多國家都開始發布自己的印太戰略。

 

賴怡忠也說,拜登政府讓台海安全開始國際化,使許多國家進到這個議程,台灣地緣戰略平衡的局勢也因此和歐洲、中東發生的事件連結更為緊密,不能再視為各自區域單獨處理事情,這也是台海局勢和過往不同之處。

 

余宗基提到,2012年習近平上任後試圖改變過去動態平衡的美中台關係,與其安撫中國、確保它不會侵略台灣,不如思考如何強化台灣的國防武力、國際結盟讓中國忌憚。

 

近期台灣關心川普是否會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因此疑美論再起,但余宗基說,從過去川普上台後的國家安全經驗,有能力讓國際不穩定因素在美國居中協調下全盤掌握,「我們沒有理由再被帶風向」。

 

余宗基也認為,過去《台灣關係法》訂定時尚未有灰色地帶戰略,而因應現在中國採取侵擾、軟性封鎖、壓縮生存空間逼台灣上談判桌等逐步侵吞、改變現狀的做法,台灣應思考突破外交困境,和美國與周邊國家產生整合性嚇阻策略,讓中國承擔責任。

 

董思齊表示,隨著全球典範改變,世界各國確切意識到中國對其他民主國家所帶來的嚴重威脅。由於台灣堅守民主,美國政府從川普總統到拜登總統,對台灣民主的支持受到舉世矚目。

 

他引述余茂春博士曾說過的話:「台灣的選票就是挑釁中國最大的武器」,指出這代表台灣的民主很有力量。董思齊認為,作為中型國家(middle power)的台灣要有自信,台灣可以做區域中的樞紐國家,同時還有很多美台可以共同努力的部分,尤其台灣長期以來為處面對中國的第一線,對中國的回應值得世界各國一起來觀摩。

 

董思齊提到,當中國對全球威脅變成常數,面對台海安全國際化、中國經濟下行,包括韓國在內等國家也提出自己的印太戰略,這表示全球的局勢正在轉變,而台灣也應該要有所因應。

 

 

圖片來源:台灣智庫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