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媒體人陳宛茜寫齊邦媛:拒絕「巨流河」拍電影與追思會!「不要叫別人拿俗套紀念我」

2024.03.30
08:47am
/ 放言編輯部 鄒景禹

媒體人陳宛茜寫齊邦媛:拒絕「巨流河」拍電影與追思會!「不要叫別人拿俗套紀念我」



《放.新聞》有國師地位的知名學者及作家齊邦媛教授過世,不少藝文媒體界人士撰文哀悼紀念致敬。其中《聯合報》記者陳宛茜獨家透露,齊教授生前交代不要特別舉辦追思會,「不要叫別人拿俗套紀念我」。

 

 陳宛茜也提到齊邦媛拒絕將「巨流河中」情節拍成電影的堅持。

 

 刊登在《聯合報》的這則報導指出,以回憶錄「巨流河」震動華文世界的作家齊邦媛28日辭世,享壽101歲。她生前特別致電記者,表示一旦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希望大家不要特別為她舉辦追思會,「我不是一個熱鬧的人,我想我應該做一個好的表率,不要叫別人拿俗套紀念我」。她交代記者告訴親友和讀者,「我很愛大家,如果我走了,希望大家安安靜靜高高興興紀念」。

 

 陳宛茜描述說,齊邦媛1924年生於遼寧省鐵嶺縣。出生後一年,父親齊世英參加奉系將領郭松齡倒戈大帥張作霖的革命,兵敗逃亡。齊邦媛跟著父母一路逃亡,光小學就換了七間,23歲來到台灣。在這樣缺乏尊嚴的流亡生活中,她許願「人能世世代代優雅活著」,一生傾注熱情於文學,因為深信文學可以「帶給人們優雅的力量」。

 

 「齊邦媛可說是台灣文學最早的知音。她在國立編譯館工作時推動國文教科書改革,引介楊逵、黃春明等台灣本土作家的作品。她也致力英譯台灣文學,主編「中華民國筆會季刊」、參加台灣文學英譯計畫,將台灣作家吳濁流、王禎和、黃春明、鄭清文、朱天文推向國際。主編筆會刊物時,齊邦媛經常和殷張蘭熙、林文月等作家約在台大附近的咖啡館,一邊聊天一邊看稿。如今三人先後謝世,「女作家的下午茶」成為值得紀念的文學風景。」陳宛茜這樣報導。

 

 陳宛茜細數「巨流河」一書的誕生表示,將齊邦媛從「學者」變成「國民作家」,是她86歲完成的回憶錄「巨流河」。80歲那年,齊邦媛不畏世俗眼光,自己拎著包包搬進長庚養生村,「到了80歲,我想自己找一個屬於自己我的地方,把我所記得的寫出來。」她在這裡完成30萬字的「巨流河」,這是齊邦媛的自傳,書中的靈魂人物卻是父親齊世英,以及 1949年後一群打了敗仗來到台灣的「失敗者」。在齊邦媛筆下,這些「失敗者」雖然沒能獲得世俗價值上的成功,卻活得優雅尊嚴。

 

 「巨流河」成書後創下出版奇蹟,兩岸長銷幾十萬本,還出版日文版與英文版

 

 2015年,齊邦媛位於麗水街台鐵宿舍的舊居面臨都更,鄭清文等多位作家發起連署,呼籲政府定為歷史建築或設紀念館。陳宛茜指出,齊老師卻於報紙頭版刊登聲明反對成為第一位站出來、反對將自己舊居變紀念館的作家。

 

 「她也曾拒絕把「巨流河」中她和張大飛的感情拍成愛情史詩電影。」

 

 陳宛茜描述,對齊邦媛來說,她不想占台鐵的便宜、也不願將歷史變成愛情電影,「優雅尊嚴」是她的一生謹守的價值與做人原則。

 

 回顧這一生,陳宛茜回憶齊邦媛向身為記者的她表示:「我做了我該做的事,也寫了我該寫的書;就是寫得太晚了,還有很多話沒有說。」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