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瑞不可擋
放.高論
瑞不可擋

【瑞不可擋】自掘墳墓的藍白成了民進黨的貴人

2024.06.05
12:06pm
/ 王瑞德

國眾兩黨誤判情勢,以為今年1月13日獲得國會過半,就可胡作非為,並且未將立法院外十萬抗議群眾放在眼裏,從抗議群眾八成以上是年輕人看來,2026年國民黨勢必大敗...

 

民進黨在此次大選中,因為提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區域立委和不分區立委名單,種下了立院不過半的惡果,只是沒想到原本已過半數的藍白立委,竟然膽大包天,提出黑箱國會擴權法案強渡關山得?,明知違憲卻再接再厲,緊接而來再推不當黨產修正條例,將國民黨附屬組織救國團直接除名,公開拿回不當黨產利益,和中天電視台復辟,甚至企圖修法通過罷免人數必須高過當選人數,以逃避國民黨立委遭到罷免,這還不包括修正財政劃分法企圖分贓,和傅崐萁所提出荒繆絕倫的二兆三大交通法案,藍白仗恃國會多數暴力為所欲為,卻意外創造原本已得罪醫界、藥界、宗教界、產業界的民進黨,在2026、2028年地方及中央大選起死回生的新契機!

 



一毛錢都不用出是謊言

 

其中最離譜的除了國會擴權影響到2350萬台灣人民的人權之外,首推二兆錢坑法案,國眾兩黨竟然有臉公表示政府一毛錢都不必出,因為可以由主權基金投資,還特別提出台灣第一個民間興建營運後移轉技術BOT案的高鐵為例,由於柯文哲堅持反對特別預算,於是又提出可以用一般行政預算方式編列,事實上一切都是謊言!

 

事實真相是,高鐵原本是完全民營BOT,可以從1998年經營到2067年整整70年後,再交還給政府,但是高鐵興建完成開始營運後,受制於高額折舊費用和利息,不僅政府要出面協助貸款和融資,政府還被迫直接拿出300億,最後還使政府的持股比例從37%一舉提升至64%,請問以花蓮區區31萬的人口,有辦法和西部人口稠密搭乘的高鐵相提並論嗎?萬一真的蓋成後嚴重虧損,是要用傅家的財產來償還債務嗎?

 

地震、違憲都是大問題

 

除此之外,台灣軌道建設搭乘人數最多的台北捷運,一天多達二百萬人搭乘,雖然板南線和淡水線有賺錢,但是整體下來一年虧損高達十五億元!高雄捷運、台中捷運也同樣虧損。花蓮雖有台灣後花園之稱,但是觀光業十分脆弱,六年來二次重大地震造成嚴重傷亡,四月三日一場規模七點二的大地震,不僅震倒花蓮大樓,連花蓮最引以為傲的鬼斧神工太魯閣峽谷,也成為此次震災傷亡人數最嚴重的重災區,修復重攬觀光客之路遙遙無期。

 

全世界對於地震預警反應時間有限,東部震央提供台灣西部預警時間只有短短九秒,問題是請問花蓮震央又能有多少時間可供花蓮高鐵和高速行駛中的汽車減速?更何況當年國道六號為什麼只到埔里,而沒有延伸到霧社或遊客最多的清境農場?除了地震因素考量之外,地質和施工難度和成本效益都是問題,試想:區區一個震度五的地震,竟然可以讓號稱可耐震度六的新北捷運環狀線樑柱錯位,修復時間長達一年!外國專家曾偵測出中央山脈屏風山附近有大量金礦,台灣山區也有白洋金礦和中央金礦,最後都因交通成本和風險太高而放棄,韓國瑜在2020年競選總統時就曾提過國道六號穿越中央山脈直抵花蓮,問題是一旦發生倒塌重大傷亡事件,誰能負責?

 

大法官釋字第391號直接解釋,在預算案之外,以委員提案方式為增加支出之提議,既涉及施政內容的變動與調整,易導致政策成敗難以歸屬,尚非憲法所許,意思很簡單:就是違憲!2004年立法院也強行通過319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條例,最後同樣遭大法官以違反權力分立原則宣告違憲,傅崐萁附和小弟黃國昌通過一堆惡法,當然知道任何法律就算完成三讀,一旦違憲一律無效,但是他形塑自己可以打擊民進黨,一旦宣告違憲,又可以向花蓮鄉親討人情宣示是民進黨拒絕,眼看2026年花蓮縣長又要選舉,花蓮王會不會又捲土重來?國民黨在嘉義市和澎湖縣又不是沒有前例。

 

2026國民黨必大敗

 

就像國眾又要聯手伸入財政劃分法,想分贓中央政府五千多億預算,如果人人都是自私的本位主義,花蓮不過區區31萬人,年度預算280億、每年統籌分配款外加一般補助款153·95億,傅崐萁想為花蓮人一口氣爭取2兆交通建設,我的故鄉嘉義縣人口48萬人,比花蓮還多,為什麼不能爭取多給1千億預算補助?如果台灣人都只是自私自利,福爾摩沙又有何美麗之有?

 

國眾兩黨誤判情勢,以為今年1月13日獲得國會過半,就可胡作非為,並且未將立法院外十萬抗議群眾放在眼裏,從抗議群眾八成以上是年輕人看來,2026年國民黨勢必大敗,至少會掉兩個縣市長和大批議員席次,而民眾黨雖然可以從國民黨手中拿到不少議員席次,但是目前執政的兩個縣市長勢必拱手讓人,民進黨應把握機會,痛定思痛,重新找回人民的感動!

 

 

圖片來源:三立新聞;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王瑞德
自由時報資深記者丶新新聞副總主筆;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輯採訪科畢業。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