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浩然正氣
放.高論
浩然正氣

【浩然正氣】胡耀邦為何失敗?

2025.06.04
09:40am
/ 汪浩

1984年,我進入北京大學,正值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那幾年,被不少人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最自由的時期」,那是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青春記憶,當時我們以為「中國可能真的會變得不一樣」...

 

──讀《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1915–1989)》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最自由的時期

 

1984年,我進入北京大學,正值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那幾年,被不少人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最自由的時期」。在北大校園,政治討論如火如荼,自由、憲政、改革、現代化是我們每天的話題。學生們在三角地張貼壁報、舉辦講座,與老師們一起討論憲政轉型的可能。那是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青春記憶,當時我們以為「中國可能真的會變得不一樣」。

 

然而,這股希望來得快,去得也快。1986年底,學生運動再次席捲全國,要求政治改革與反對腐敗。1987年元旦,數十名企圖在天安門廣場集會的大學生被公安拘捕。當天晚上十一點,我與約三千名北大學生自校園出發,衝破重重阻攔,步行至天安門,要求釋放被捕者。整個行動持續五個多小時,最後成功迫使當局讓步。這件事震驚高層,可能也加劇了黨內保守勢力對學生運動的恐慌。幾天後,胡耀邦被迫辭去總書記職務。那時我們並不完全理解權力博弈的全貌,但心中普遍有個直覺:胡耀邦,是因為對學生太寬容、太有同理心,才被犧牲了。

 

中共少有的理想主義者

 

三十多年過去,當我讀到蘇葆立所著的《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這段歷史記憶再次鮮活起來。作者是一位深耕中國問題多年的美國學者,曾任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官員,對中共體制內部的運作有深刻理解。本書歷時十年撰寫,廣泛採用中英文檔案與第一手資料,是目前最具份量的胡耀邦傳記之一,也是一部關於中共體制改革與幻滅的權威記錄。

 

胡耀邦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是中共體制內少有的理想主義者。他並不完美,卻始終試圖堅持良知。他為數十萬冤假錯案平反,主張言論寬容,提拔年輕幹部,鼓勵知識分子講真話。更難得的是,他真誠地相信,中國可以在一黨體制內逐步走向開放。他不是一個造反者,而是一位體制內改革者。

 

但正如蘇葆立在書中所揭示的,胡耀邦的改革理想最終觸碰到了中共體制的底線。他的開明政策激怒黨內保守派,改革派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書中對他與鄧小平、趙紫陽的互動分析細緻入微,讓我們看到,即使是改革陣營內部,也充滿權力計算與價值分歧。胡耀邦在1987年遭遇「反自由化運動」的清算,標誌著中共八〇年代改革路線的轉折點。

 

中國對改革者的排斥

 

1989年4月,胡耀邦去世,引發全國學生自發悼念浪潮,最終演變為六四天安門事件。這場由理想開始、以血腥屠殺結束的歷史悲劇,與胡耀邦的命運密不可分。書中並未將他神化,而是還原了一位改革者如何在權力夾縫中掙扎、前行、最終被體制吞沒的過程。

 

讀完這本書,我心中反覆浮現一個問題:為什麼戈爾巴契夫能在蘇共推動改革,胡耀邦卻無法在中共生存?胡耀邦的失敗,說明中共體制對內部改革者的排斥,遠比蘇共更為徹底。

 

《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不僅是一本人物傳記,更是一面鏡子,照見了中國改革幻滅的歷史軌跡。對那些仍相信改革可能性的人來說,它是一劑清醒劑;對於那些曾親歷八〇年代自由氣息的人來說,它是一場深情的追憶與反思。

 

胡耀邦為何失敗?這個問題或許仍無定論,但它值得我們一再追問——因為那不僅關乎一個人的命運,更關乎一個國家的方向。

 

汪浩
2025年6月4日

 

 

圖片來源:讀者提供、維基百科;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汪浩
自由撰稿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著作《意外的國父》、《冷戰中的兩面派》。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