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中孝幸指出,儘管中俄兩國領導人都會更替,「但雙方的地緣政治條件不會改變,即使未來俄羅斯改善與歐美關係,雙方基於戰略互利的友好關係仍可望維持」。
針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以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一再表示,只有他有能力解決烏克蘭衝突,態度充滿自信。不過,本月4日,川普於白宮發表談話,以「兩個小孩在公園打架」比喻俄烏戰爭,更稱「有時你最好先讓他們打一會兒,再介入」,疑似態度轉變。對此,《日經》訪問日本外交與國際政治第一線的編輯委員田中孝幸,從地緣政治角度解析當前國際局勢。
以下為《日本產經新聞》全文報導:
邊境太長無法開戰——中俄蜜月關係的真相
長年以日本、俄羅斯與歐洲為據點,深入採訪日本外交與國際政治第一線的田中孝幸編輯委員,將從地緣政治角度解析當前國際局勢。
⸻
Q:為什麼川普總統對俄羅斯採取和解態度?
A:目的是拉攏俄羅斯,削弱中國,打進中俄關係之間的楔子。
歷史上,超級大國總會設法壓制可能威脅其地位的「第二號強國」。對美國來說,目前最大的威脅就是中國。採取強硬路線,是一種典型的霸權國行為模式。
而要成功壓制第二號強國,就必須分化與其接近的其他強權。川普親近俄羅斯、意圖離間中俄,這點毫無疑問。
近年來,美軍在全球的配置也逐步從歐洲轉向亞洲。然而,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被迫將人力與大量武器調往歐洲,使得「對中轉向」的戰略有所延遲。川普之所以急於在烏克蘭實現停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能專注應對中國。
⸻
Q:未來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是否可能惡化?
A:從地理條件來看,可能性相當低。
中俄兩國之間,隔著蒙古,擁有總長約4,200公里的陸地邊境。作為兩個大陸型國家,雙方歷史上都為國界防禦付出過巨大代價。但如今這條邊界僅駐有最少的軍力,幾乎沒有緊張衝突,是因為兩國關係良好。
冷戰時期則完全不同。當時的中蘇關係高度對立,邊界駐軍總數超過百萬人。1969年甚至爆發邊境軍事衝突,一度傳出核戰風險。龐大的國防開銷壓迫了蘇聯財政,也被認為是1991年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
2022年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俄羅斯與歐美關係惡化,更加依賴中國。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與天然氣,以籌措戰費。而中國也依賴從俄羅斯經陸地管線輸送的大量廉價能源,來支撐其14億人口的需求。
儘管中俄兩國領導人未來都會更替,但雙方的地緣政治條件不會改變。即使未來俄羅斯改善與歐美關係,雙方基於戰略互利的友好關係仍可望維持。
⸻
Q:國界是否在未來也會維持不變?
A:若從人口與國力的差距來看,中國勢力擴張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對於幅員遼闊的大陸國家而言,沿邊境建立牆體或圍欄在成本上難以實現,因此無法徹底管理邊界。秦始皇為防禦外敵曾修築萬里長城,結果因巨額建設開銷導致王朝滅亡,就是歷史的例證。
中俄邊界大多以黑龍江(阿穆爾河)與烏蘇里江等大河為界,這比起人為劃定的國界更容易管控,雙方都相對易守。
然而,這不代表俄羅斯完全信任中國在邊境的態度。中國一向擅長「切香腸戰術」(即以小動作逐步擴張勢力)。在邊境地區,就曾傳出中國農民非法越界佔地的案例。
從人口密度來看,中國東北地區約為俄羅斯遠東地區的100倍。若未來俄羅斯因內部混亂而解體、或國力嚴重衰退,不可排除中國會尋求重新擴張至清朝曾經統治的俄羅斯遠東地區。
⸻
什麼是地緣政治?
所謂地緣政治,是一種從地理出發、思考國際關係的分析方式。一個國家或其人民的行為模式,往往深受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
「地緣政治思考」強調將不易改變的地理因素,與人為變化劇烈的社會或外交問題做區分與解析。
同時,「地緣政治」這個詞中也包含「政治」兩字——這代表它涵蓋的不只是經濟上的理性選擇,還涉及政治性的非理性決策。例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一地緣政治風險,多數專家在事前都無法預測。
因為從經濟面來看,這場戰爭必然會導致歐美制裁與軍費激增,完全不符合經濟理性。這也正是地緣政治的意義——它優先處理的是關乎國家存亡的防衛問題與內部政治動力,而非純粹的經濟利益。
⸻
作者簡介:田中孝幸(Tanaka Takayuki)
1998年進入日本經濟新聞社,歷任政治部、經濟部、國際部、莫斯科駐在員、維也納分局長等職。現為編輯委員兼論說委員。著有《13歲開始學地緣政治——與海盜一同航行地球儀》,榮獲八重洲本大賞與2023年商業書大賞・自由藝術類別獎。
(圖片來源:川普臉書、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