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拉開「社交距離」也能保持心理連結! 鄧惠文建議:清明若取消家族聚餐「用視訊維繫感情」

2020.04.02
12:42pm
/ 放言編輯部 歐芯萌

「彼此的聯繫非常重要!」鄧惠文認為,國際上說的「社交距離」是一種物理距離,不是心理距離,「我們活在一個可以用視訊或科技聯繫的年代,沒必要在心理上保持距離!」她鼓勵大家清明假期,如果取消家族聚餐,可以用視訊的時間見面、一起聊一聊,「這非常重要!」

 

疫情考驗人心!適逢清明連假,卻遭逢武漢肺炎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要「保持社交距離」,是否造成人際間的疏離產生?精神科醫師鄧惠文今(2日)接受《周玉蔻嗆新聞》電台訪談表示,人永遠要做自己該做的事,「抱著希望但對生命有一定的謙卑」;彼此的聯繫還是非常重要,鼓勵大家清明假期,如果取消家族聚餐,可以用視訊見個面。

 



主持人周玉蔻提問,疫情衝擊的緊要關頭,怎麼去除生活中的焦慮跟恐慌?鄧惠文指出,大家可以擬定讓自己安定的生活作息法,先想好之後就不要重複擔憂,並且要知道「沒辦法百分之百免疫」,不是預做準備就一定不會感染,也不是染上就一定不能治癒。「人永遠要做自己該做的事,抱著希望但對生命要有一定的謙卑,這是在文明和科技極度爆炸的時候,我們會忘記的事。」

 

鄧惠文直言,人類以為可以控制一切,事實上這次疫情正好挑戰大家的想法,要去學習跟自己的內在相處,還有跟自己童年相處。「我還蠻喜歡這個字,因為這個關鍵字『童年』,不是說大家坐在那回憶童年,雖然很多人這樣做,在看以前的照片,但這其實會把我們推回到無助的幼兒狀態,覺得很多事情無法改變什麼,只能等待,或把生命安危交付在別人手上。」她舉例,現在大家現在非常仰賴政府,希望政府做嚴厲把關,「這些期待是合理的,但要知道很多事情我們要去承擔不確定感。」

 

「不是承擔不確定感,清明連假就可以盡量去玩,而是面對不確定感,活在現實中要謹慎,要抑制自己放鬆玩樂的慾望。」鄧惠文表示,這些事情執行過程中若遇到困難,能從中了解自己個性的問題;能每天按照流程讓自己安心、避免恐慌,又保持一定的不確定感,原來安定生活的人需要相當強的意志力。

 

鄧惠文指出,如果做不到的話有幾個原則,例如精神醫學會提出建議,大家可練習一些讓自己沉靜的作法,「這步驟叫安定」,例如去固定空曠的地方散步、靜坐、聽音樂、冥想、繪圖、書寫;另外也要讓自己保持有「產能」的感覺,不能覺得世界現在空轉,自己也不做事。「即使在家上班或沒有工作,也要有讓自己產能,比如說每天打掃家裡、整理家務、上網學新的語言,每天有一些進步。」

 

「彼此的聯繫非常重要!」鄧惠文認為,國際上說的「社交距離」是一種物理距離,不是心理距離,「我們活在一個可以用視訊或科技聯繫的年代,沒必要在心理上保持距離!」她鼓勵大家清明假期,如果取消家族聚餐,可以用視訊的時間見面、一起聊一聊,「這非常重要!」

 

另外鄧惠文提到,團體裡如果有敵對,對於怎麼防疫大家立場不同,要能欣賞每個人正在分擔不同的功能,通通加起來這機構就比較平衡,不會過度也不會疏忽。她指出,如果有些機構團體在分裂上沒辦法處理,「每個人感受到的傷害是孤獨,會感受到為什麼擔憂的疾病大家跟我想法不同?每個人形成疏離感,這是現在最大的議題。」

 

鄧惠文表示,現在學校的家長群組,有家長認為應該要全面停課,或希望孩子在學校應該分開來坐,但有家長都不回應,事後才說校方已經很辛苦,不應該增加負擔,「然後面提出意見的家長就黑掉!」她說明,就像人格一樣,每個團體有各自的「團格」,有的團體比較謹慎,就傾向比指揮中心高規格防疫;有些團體中有影響力者比較不希望添麻煩、比較客氣,他們就會個人去做比較嚴的防疫,不會驅動整個團體。

鄧惠文坦言,很多人在做防疫時,對自己的團體有很多怨言跟失望,確實要保持高規格又放鬆心情很難做到,「團體內有不同聲音就是在維持平衡,只要做自己相信的事,知道自己在團體扮演的角色,保持平衡和關懷,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聯繫。」她提醒,如果批評高規格防疫的人,只會讓對方更害怕,因為孤獨會讓對方覺得更無助。

 

 

圖片來源:翻攝自鄧惠文臉書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