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台灣最新研究登《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個案發病一周內病毒傳播力最高

2020.05.02
14:25pm
/ 放言編輯部 翁子竣

與會的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鄭皓元說明,研究內容主要針對確診個案接觸者,到底什麼時候接觸到個案傳染風險比較高?根據分析結果,個案發病後1個禮拜內接觸者的發病風險最高,這個研究結果與國外類似,只是資料與方式不同,根據這個結果可以知道,發病後的一個禮拜後傳染率最高。

 

武漢肺炎我國防疫表現亮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疾管署與台大公衛學院林先和教授團隊合作,利用台灣前100例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的追蹤資料,分析密切接觸者在何種情境及時間點的接觸,被感染發病的風險最高,該研究指出確診者發病一週內病毒傳染力最高,此結論獲刊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並於今日(美國時間5月1日)刊登。

 



指揮中心表示,該研究發現,被感染的接觸者跟指標個案接觸的時間大多落在指標個案發病後一週內,且以同住接觸者和家人親戚為主,顯示此病毒的傳播力可能是在剛發病時最高,一週後就開始下降。《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為全球影響力極高的醫學期刊,刊登內容會被世界各國注意,各國醫界人士也以在此雜誌發表為榮。台灣不只再次獲得肯定,研究結果也有助於世界各國防疫。

 

指揮中心說,綜合近期國外學者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力的數理模型推估和病毒檢驗研究,可以推論病人最具傳染力的區間,可能就是落在發病前兩天到發病後一週左右。由於發病早期常不易察覺症狀或及時介入,因此適時佩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或維持必要的社交距離,仍屬防治策略中重要的一環。

 

指揮中心強調,根據這些研究發現,日後設計防治策略時,將可以更聚焦在發病前到發病早期的風險區間,並提供防疫政策更精準的調整參考,以有效利用公衛和醫療資源。

 

與會的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鄭皓元說明,研究內容主要針對確診個案接觸者,到底什麼時候接觸到個案傳染風險比較高?根據分析結果,個案發病後1個禮拜內接觸者的發病風險最高,這個研究結果與國外類似,只是資料與方式不同,根據這個結果可以知道,發病後的一個禮拜後傳染率最高,做到早期介入阻斷傳播鍊不是那麼容易,戴口罩與相關防治措施仍是重要的一環。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很高興本土資料能夠與國內做驗證,本土資料對於偵測延續上可以更精準,由這樣的資料看來目前政策不變,把需要匡列的列出來做適當隔離,管制發病到發病後的過一個禮拜,相對來說比較安心,但仍不是一個絕對值,精準疫調必須要做,且做出來也很有意義,發病前也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也很重要,前後兩端都做好,有風險出來就承擔,醫療也準備好了,「若沒有做好就是我們沒把防疫責任做好,這樣就不好了。」 

 

 

記者翁子竣攝影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