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朝野協商未果!國民黨8度杯葛總質詢「癱瘓議事」...堅持「蘇貞昌先道歉」!

2020.11.10
11:18am
/ 放言編輯部 吳栢妤

邱顯智指出,許多法案因為議事杯葛無法一讀,也無法進到委員會;在委員會完成討論的法案,也無法進行二讀、三讀,等於「整個會期都被癱瘓了」。

 

不滿蔡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開放萊豬進口,國民黨立院黨團連續杯葛7次院會總質詢,要求行政院長蘇貞昌「先道歉再上台」。立法院長游錫堃今(10)上午9時召集朝野協商,盼能終止杯葛讓院會順利進行,但由於游錫堃10時還有國際記者會行程無法繼續主持,上午的協商並未達成共識,散會後國民黨團隨即搬出「豬隊友」級人形立牌進入議場,持續杯葛總質詢。游錫堃預計今日下午4時會再次召集朝野協商。

 



時力:法案審查均受阻,「整個會期被癱瘓」

 

朝野協商過程中,時代力量黨團總召邱顯智指出,國民黨團雖然自稱「只有杯葛院會,沒有杯葛委員會」,但實際上,許多委員準備提出的法案,因為議事杯葛連一讀都進不了,要如何進到委員會討論?在委員會完成審查的提案,也因為院會停擺進不了二讀、三讀程序,等於「整個會期都被癱瘓了」。

 

邱顯智表示,假設朝野今日達成共識,讓蘇揆上台進行施政報告及總質詢,幾週的總質詢結束後也都已經12月下旬了,依照法定時間,這會期12月底就要結束,其他重要的事情都無法處理。因此,時力主張,絕對不能再繼續杯葛議事下去,否則等於是「愧對國人」,更何況這個是預算會期。

 

民眾黨立委張其祿代表黨團發言時則表示,依照立法院職權行使法,9月底左右施政總質詢就應該快要進行完畢;此外,17條之1則有明定,當遇到重大事項、施政方針變更時,行政院長應率領各部會首長向立法院做專案報告,因此希望朝野黨團可以好好的在這裡談妥,讓總質詢、專案報告都可以儘速進行。

 

國民黨:得不到善意回應,只能「繼續杯葛」

 

由於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林為洲直到9時38分才現身,由黨團副首席書記長鄭麗文代為發言。鄭麗文回應,很感謝時代力量黨團總召的評論,但當執政黨不回應在野黨訴求時、做全民無法接受的決定,在野黨又無法透過法定程序給予執政黨壓力時,就只能以「議事杯葛」的手段來向執政黨施壓。而國民黨的訴求非常簡單,就是希望院長可以道歉,卻始終沒有獲得任何善意的回應,因此,國民黨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杯葛議會下去」。

 

針對邱顯智質疑,國民黨杯葛議事導致法案排審、預算審查受阻,鄭麗文則說,確保法案一讀、預算通過都是行政院的職責,立法院是負責審查預算,而不是等著通過行政院的預算,如果行政團隊對於法案及預算無法通過絲毫都不在意,為什麼在野的國民黨要幫執政的民進黨在意?

 

面對鄭麗文質疑「行政部門未有善意回應」,民進黨團總幹事鄭運鵬表示,行政院已允諾會在11月底召開因疫情而延宕的會議,除了國民黨要求的食安會報、治安會報,其他包括文化建設、離島建設相關的會議也都會一併召開,更說「這不是善意回應,什麼是善意回應?」

 

此外,鄭運鵬認為,在野黨監督執政黨沒有錯,但隔空喊話就是「政治手段」而已,真正有本事的立委、在野黨,就是透過質詢讓行政官員無處可躲,面對面即問即答,若官員不願回應,都可以要求會議主席裁示。他也怨嘆,「民進黨真心換絕情,多次和你們(國民黨)黨團幹部協商,沒一次答應,今天才會有這場朝野協商希望公開談。」

 

林為洲:「道歉、赴美查廠」兩訴求一定要做到

 

林為洲約於9時38分左右抵達協商會議室,他隨後發言表明,儘管行政院已承諾會在11月底前召開食安會報、治安會報等會議,可以說是一種回應,但還稱不上什麼「善意」的回應,因為這依法本來就要開的。除此之外,民進黨對於國民黨的要求,包括「道歉」及「進口前完成到美查廠作業程序」都沒辦法承諾。

 

林為洲強調,國民黨提的要求並非無理的要求,也沒有要求民進黨要取消行政命令,只是希望可以一步一步的達到上述幾項訴求,只要國民黨最終能順利促使執政黨赴美查廠,甚至是能成功擋下來豬,那民進黨要怎麼罵他都無所謂。

 

本場協商原訂於9時召開,但因林為洲遲遲未現身延宕至近9時30分才召開。林為洲發言後,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游院長10時還有一場國際記者會行程,無法繼續主持會議,詢問各黨委員是否至下午4時再繼續召開?

 

過程中,民眾黨委員表示均有行程無法出席;柯建銘則回應,希望能至少派一名幹部,「排除萬難來參加協商」,遭高虹安抗議,「協商時間也沒先跟我們協商啊」!

 

上午的協商未有結論,游錫堃宣告,下午4時再繼續協商。

 

國民黨也隨即搬出道具進入議場,持續杯葛議事。黨主席江啟臣、林為洲以及賴士葆等人,也在場內高喊「蘇貞昌道歉!」賴士葆主張,因應美國總統選舉後的局勢改變,要求蔡政府立刻暫緩於明年元旦開放美豬進口,不應在確定萊豬進口能換來貿易協定前,就逼著人民吃萊豬。

 

 

記者吳栢妤/攝影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