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讀者投書|敞開對話的大門,為保安林協力共好

2020.12.24
13:59pm
/ Lisin Icyang (田瑞珍)

關於保安林地的劃設,最遠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迄今已有超過110年的歷史,依功能將林地稱為:漁獲林、風景林、保健林...等,台灣目前保安林區域的劃設大多是承接日治時期配置。

 

你聽過「保安林」嗎?或是你知道保安林的「作用」是什麼嗎?對於大眾來說,保安林似乎是蒙著神秘面紗的女郎。保安林對於筆者來說雖不陌生,不過對於它的瞭解僅限於「保安林是沿著海岸生長的林地,不時會有海防來巡邏。」如此粗淺的定義。保安林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劃設的林地範圍且林地主要由林務局管轄,它比公園內的樹木更具功能性,包含水土保持、保存風景、減少沖蝕、防止風沙等作用,其實,不論林地權屬,保安林都是以社會公益為前提所劃設。例如:大眾熟知的位於臺東市內的臺東森林公園與鯉魚山,就是分別為了保存風景及減緩卑南溪飛砂揚塵所劃設的保安林。由此可知,即使保安林地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但奇怪的是,大多數的人們卻對於保安林地的存在無感。 

 



筆者因為工作的緣故,時常會奔馳在臺11線上,越往北行、越能看見廣闊的木麻黃林帶。臺東沿海一帶的海岸林地,分布多處保安林地,尤以臺東成功鎮小馬東段的海岸林林相最為完整,在地阿美族部落組成社區發展協會,向林務局申請社區林業計畫,藉由定期專人巡邏的方式,減少遭受人為破壞或佔用的風險,與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協力合作保安林地經營管理。 

  

當家園成為保安林地,良善美意背後的疑問 

  

關於保安林地的劃設,最遠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迄今已有超過110年的歷史,依功能將林地稱為:漁獲林、風景林、保健林...等,台灣目前保安林區域的劃設大多是承接日治時期配置,根據時任臺東林區管理處的劉瓊蓮處長表示:「國民政府接管到現在,增劃的面積比例比較少,反倒是解除的面積比較多。」,像是臺東沿海土地因海岸不斷遭到侵蝕,導致林地面積減少或所具備的功能性已消失,或因公共設施用地需求等都可能是解編保安林的原因。 

  

時任臺東林區管理處的劉瓊蓮處長也在訪談中,提及設置保安林的基本條件,若鄰近海岸邊沒有林地來保障田地與住家,任海風與海沙的侵蝕,權責機關會去做多項評估劃設保安林的急迫性,並考量各利害關係人的影響審慎辦理增設新的保安林範圍。在多次探訪小馬社區巡守隊,跟著他們進入保安林,瞭解隊員們的工作日常。Maya faki(faki,阿美族語,對男性長輩的尊稱)說:「我們的工作就是紀錄跟拍照,如果有異常就要向林管處通報,他們會派人來處理,大家就是互相合作。」 

  

的確,開放性的樹林有規模性的計畫管理是好事,在筆者實地進入保安林之後,其中一位巡守隊員,一語道盡小馬社區巡守隊成立近七年的感觸,他說:「如果沒有這個林務局的工作,我們也不會走進來。」,玄妙的是,當地阿美族人應該是最熟悉沿海林地的人,他們的生活採集與漁獵捕撈都離不開這片蔚藍海岸,為何會脫口而出如此耐人尋味的話? 

  

 破解可遠觀卻不能踏進生活領域的迷思 

  

海岸保安林有規劃的管理,當地居民並未有明顯負面聲響出現,不過目前為小馬社區巡守隊員的鍾大哥說:「以前的林地是自己種自己吃,林管處一管什麼都不自由,但我們聽到是林管處,就不敢亂動了,我們比較老實,上面(林管處)說什麼,我們就遵守。」對於原本是能自由運用的林地,在國民政府接收之後,成了只可遠觀卻不能踏入的禁地,部落居民回想著以前仍歷歷在目,他們會入林做採集野生百香果、山柚葉等野菜,林地裡面尚有魚池、水芋田,豐富的林地環境是族人們的食糧供應處,枯乾的木麻黃枝條成為起薪的柴火,甚至有放牧的牛隻豢養在周邊。 

  

對於族人傳統生活習慣、林下採集的部分,曾任臺東林區管理處成功工作站主任,現任為作業課課長的張勝傑先生說明:「並未用強制性法規禁止小馬部落的居民做採集,只要具有原住民族身份,就能以「自用」為前提做採集;至於海邊的漂流木,也能透過申請專案採取的管道,做為興建會所建材,我們也經由社區訪視,溝通與分享彼此的想法。」。從他所敘述的內容,顛覆過往大家對土地管理機關的印象,除了維持原有的工作職掌,近年已逐漸朝向開放、接納的方式進行經營管理,面對面走進部落會議來做政策、資訊宣導、經營相關事務上的推動,逐步協調出惠益共享的模式。  

  

 如何共管?取得雙方最佳利益平衡點? 

  

張勝傑先生提及,與小馬部落自104年6月開始,與在地居民用互助合作方式,來共管並守護小馬保安林地的安全性,公部門與部落的關係雖未到劍拔駑張,卻在合作初期因觀念上的不同出現不少誤解與期待上的落差。其實,現在的政府部門已不再是過往是要完全禁制、高壓的管理,而是要「協調」出一個模式,去改變大家對於林管處管理方式只有緊抓盜獵或盜採的單一管制手段的刻板印象。 

  

在過去,族人進出保安林如同是自家的後花園,但保安林在交通遍及的今日,反而成為沒有公德心、貪圖一己方便而隨意丟棄垃圾、大型廢棄物的空間,甚至傳出森林火災或因隨意放牧牛隻而造成交通意外的事件。筆者得知,夏季是漁獵的旺季,外來者潛水捕撈的成果,會在上岸後生火取暖或對漁獲做初步處理。但巡守隊員提及保安林大都是木麻黃,只要有一點小火苗,就會有發生森林大火的可能性,先前有人沒徹底熄火差點釀災,幸虧巡視的過程有發現,立即做滅火整理的動作並通報林管處。 

  

臺東林管處前處長劉瓊蓮提及:「任誰都不想美好的林地成了危險地帶,但林管處的立場不是要阻隔居民與保安林的關係,可以運用族人對於保安林同時也是生活環境的熟悉度,達到在地巡護的目的,進而防範破壞保安林的行為,以維護生活環境。」但要如何發揮讓森林資源永續的原則,是雙方未來要共同面對與承擔的課題。首當其衝的是台11線兩側放牧牛隻的問題,牛隻無人看管造成交通事故的案件層出不窮,張勝傑先生表示:「這幾年為了要減少與當地居民的衝突,必須要運用友好的方式來進行,因此林管處特地選定適合放牧的地點並與養牛戶簽署合作備忘錄,透過示範性的計畫來觀察牛隻活動和林木生長間可能的影響。」,當初選定的示範區域為一公頃,持續觀察二至三年之後,發現對森林有正面的助益,林下的環境變得乾淨、好整理。  

  

 為土地協力共好,打造小馬成保安林典範 

  

為了永續保安林的環境資源,小馬部落居民也想守護曾是他們賴以維生的林地,與臺東林管處合作下成立小馬社區巡守隊,給予隊員培訓課程、教育訓練與資源設備,在政府機關與民間緊密協力合作後,道路的坍方、隨意扔擲垃圾的問題或零星竄出的火苗...等公共安全問題,經由通報皆能獲得修護與妥適處理。 

  

巡守隊員的成員們還是樂意為自己的土地付出,並從中獲得些許經費補助,但部落們就因此而滿足嗎?實際上,還是希望能回復到從前自由採集、農耕的光景, 畢竟那是他們所熟悉的日常。除了保安林的經營管理以外,若生態與周遭社區的生活關連性建立起來,能讓民眾有感,林業價值亦可以提升。既然想讓保安林與民眾有連結,使更多人去親近、甚至走進保安林,假使導入各類開發,雙方面的想法為何? 

  

小馬部落居民的想法相對保守,認為開發是一把雙面刃,有開發固然是好事,倘若沒人管理就成了「主動式破壞」,擾了部落原有的寧靜。張勝傑先生表示,過去曾收到建議規劃森林步道的建議,雖然現在的保安林地有原先的道路、作業道,也會定期去砍草管理,但大規模開發仍要看森林法規,而訂定配套措施。大家似乎都算達成基本的共識,不會想要小馬保安林被觀光人潮攻陷。 

  

當政府單位提供資源給民間,組成巡守隊來守護自己的家園,能否再釋出更多可能性,來讓在地組織在合法、永續的前提下,有自主管理保安林地的權利?何況,他們原本就是對地貌景觀最熟悉不過的人。當所有人的最終目標都是讓保安林資源得以與在地居民惠益共享,那麼跨領域、跨族群的合作,傾聽、接納再進一步規整以異中求同,那麼在可預見的未來,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育不再是二選一的極端爭論,逐步增加在地居民參與與保安林經營管理的機會,已踏實的邁出共好共榮的第一步。

 

 

圖片來源:農委會臉書

 

 
最新新聞
Lisin Icyang (田瑞珍)
返鄉青年、文字工作者
作者文章列表
Lisin Icyang (田瑞珍)
返鄉青年、文字工作者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