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美蘇冷戰落幕加大民主化壓力「改革浪潮」襲捲多國…《意外的和平》譯者梁文傑:台灣也開始走循序開放的路徑

2021.03.05
17:16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陳雅菱

梁文傑表示,蔣經國作為統治者,了解世界局勢會怎麼走,也看到菲律賓跟南韓的狀況。六四天安門事件更是讓中國受傷很大,國際顏面盡失,台灣人對中共的幻想也破滅。

 

基層出身,一步步走向巍峨壯觀的克里姆林宮,1985年3月11日,年僅54歲的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成為蘇聯歷來最年輕的共產黨總書記,也是蘇聯史上的最後一位總書記。他上任短短6年的時間,陸續在世界掀起改革風潮,最後在1991年12月25日被迫宣布辭職,蘇聯正式解體。英國蘇聯史專家 羅伯.塞維斯( Robert Service)透過《意外的和平》,帶領大家重回冷戰期間,美蘇之間的爭執與談判、分歧與妥協。本書譯者為新北市議員梁文傑,他今(5)日接受Hit FM聯播網《周玉蔻嗆新聞》專訪,分享書的內容,並指出戈巴契夫的作為連動整個世界,甚至台灣就是冷戰的結果。 

 



梁文傑表示,這本書其實在兩年前就翻譯好了,每天花一兩小時,約半年時間完成。出版社為了冷戰30年的意義,選在今年出版。中文的譯本叫做《意外的和平》,原文的書名為《冷戰的終結》。內容講述的是蘇聯最後一任總書記戈巴契夫如何進行改革開放,怎麼跟美國時任總統雷根從敵人變夥伴,美國與蘇聯之間的關係如何進而影響到全世界,還引發了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 

 

梁文傑說,作者有去查閱很多檔案、傳記,也訪問了美國前國務卿舒茲。這本書把前美國總統雷根、蘇聯前總書記戈巴契夫、美國前國務卿舒茲、蘇聯前外長謝瓦納茲列為「四巨頭」,這四個人把冷戰結束掉。 

 

戈巴契夫其實是夾在中間的人 

 

為何戈巴契夫可以當上總書記。梁文傑說,這段歷史影響重大,那個年代沒有人能預料蘇聯會出現戈巴契夫這樣的人來掌權,他的掌權也是偶然,戈巴契夫原本在蘇聯內部被認為是異類,「現在想起來,戈巴契夫就是胡耀邦、趙紫陽這種人,只是戈巴契夫在上台後,背後已經沒有像鄧小平的腳色存在。也就是說,蘇聯那時的大老已經幾乎都不在了」。 

 

梁文傑指出,戈巴契夫一開始進行改革是比較平順,受到廣大的支持,不過,過程中遇到支持改革的激進派,他們永遠都會覺得改革不夠;同時也會有保守派,堅持蘇聯不可讓任何一個共和國分裂出去。戈巴契夫其實是夾在中間的人,剛開始他是改革派的領導人,後來改革的力量已經大到他無法掌控,像是引發波羅的海三小國: 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獨立。最後他也因無法控制改革力量,紛紛讓各個共和國獨立,蘇聯共產黨自己也瓦解。 

 

對於蘇聯來說,黨內最大負面教材就是戈巴契夫。梁文傑指出,時任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當時就覺得,趙紫陽可能是像戈巴契夫那樣的人,到1991年蘇聯崩解後,中共內部就出了一系列教材,《蘇共亡黨十年祭》、《蘇共亡黨二十年祭》等,描述蘇聯的崩解就是因為從上層放棄共產黨領導理念,所以中共裡絕不能出現這樣的領導人。 

 

個人在歷史中的意義 

 

看歷史在傳統上有兩個觀點。梁文傑解釋,第一種觀點為,歷史是物質力量、結構所決定的,任何的個人不重要,像是有人說,若世界上不曾有拿破崙的話,歷史也會創造出另外一個拿破崙,即代表拿破崙的個人不重要,他做的事情也會有別人來做。另外一的觀點是,個人在歷史中有重要位置,主要大國的領導人不同的決定確實會影響不同軌跡。 

 

他舉例,雷根1982年遇刺差點沒命。若雷根當時身亡,後來的歷史就會不一樣。梁文傑說,雷根對冷戰、對蘇聯有不同看法,若真的遇刺身亡,之後的美蘇關係一定會不一樣。 

 

戈巴契夫上台也不是必然的。梁文傑說明,雖然當時他嶄露頭角,不過在蘇聯體制中,嶄露頭角、想法開放的人,往往會成為被打下去的釘子。所以有些人當時不願意讓戈巴契夫上台,他剛上任時的處境也是很危險。此外,若當時不是戈巴契夫上台,現在的結果又會不同。 

 

「尤其蘇聯崩解,跟戈巴契夫這個人有很大的關係,」梁文傑強調。 

 

民主改革浪潮來了 

 

他也提及,那時候台灣所受到的國際影響比起現在非常大;更直言,其實台灣就是冷戰的結果。「我記得蔣介石的遺言還有說,要大家堅守民主陣容,就是說台灣要跟著美國走,不可能站在共產黨那邊。」 

 

若沒有戈巴契夫,梁文傑認為,可能也沒有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戈巴契夫先捲起國際上共產黨自由化的風潮,又在1989年5月訪問北京見了鄧小平;當時全球都認為,中國也要走向像蘇聯改革的路,中國的年輕人對此充滿信心,也敢提出進一步要求,覺得共產黨會答應,認為整個大環境會逼共產黨答應要求。 

 

但是實際上,中國共產黨並沒有。 

 

梁文傑指出,1989年時,中共內部面對全球的自由化風潮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胡耀邦、趙紫陽等人覺得應該要順應潮流,但鄧小平意志很堅強,把改革派全部推翻、鎮壓六四。保留共產黨專政、不可動搖,同時進行經濟改革,到現在變成全世界最大的怪物,共產黨領導下的資本主義。 

 

冷戰已經鬆動 

 

冷戰末期,雷根政府覺得,既然跟可以蘇聯共處,就不需要再支持菲律賓、南韓、台灣當時的獨裁政權。「蔣經國那時當然也有壓力,對蔣經國或國民黨來說,最好是冷戰持續下去,美國都不要管我,但當時冷戰已經鬆動,美國對國民黨改革、民主化的壓力就越來越大,所以民進黨1986年成立時,蔣經國也不敢鎮壓,乾脆走了一個循序開放的路徑。」 

 

「蔣經國是真的民主派人士嗎?絕對不是。」梁文傑表示,但蔣經國作為統治者,了解世界局勢會怎麼走,也看到菲律賓跟南韓的狀況。六四天安門事件更是讓中國受傷很大,國際顏面盡失,台灣人對中共的幻想也破滅。有了前車之鑑,李登輝處理1990年野百合學運時,就抓住氛圍,答應學生的訴求。 

 

梁文傑最後分享,戈巴契夫下台後,1994年還有來台灣演講。在西方國家、全世界對戈巴契夫的評價很高,但是在他自己的國家內,因為戈巴契夫是個夾在中間的人,並沒有得到很多正面肯定。

 

 

圖片翻攝自八旗文化、Hit Fm《周玉蔻嗆新聞》製作單位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