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韓國瑜:為高雄年輕人找一條回家的路

2018.09.20
21:15pm
/ 放言編輯部 吳竺君

韓國瑜表示:年輕人是高雄市未來發展經濟的希望,高雄市的年輕人缺乏的只是一個機會,只要他當選市長,他絕對可以幫助年輕人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文/放言編輯部 吳竺君

 

在韓國瑜的觀察研究中,台灣一直以來的南北差距,薪資水平落差,導致南部的年輕人為了生活,只能選擇離開家鄉,在異地當個遊子謀生,而這些情況,也不斷的在高雄市持續上演,反映出了因為在家鄉缺乏競爭力、生活的不易,使得年輕人只能選擇出走的事實。

 



 

藉由內政部的統計數字來看,高雄市在1998年的人口數是268萬9374人,2017年是277萬6912人,20年來總計增加8萬7538人;但同一時期,反觀六都的其他縣市:桃園市增加53萬7033人,台中市增加40萬1703人,皆與高雄市相距甚遠。

 

高雄市在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以後,人口最高曾在102年底達到277萬9877人,但截至去年底,人口數來到了277萬6912人,僅僅4年的時間,高雄市的人口減少了2965人;其中,光是去年就減少了2459人。

 

南北薪資差異大  年輕人不得不離開高雄北上謀生

 

而這些情況,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都看在眼裡,韓國瑜表示,若是他當選市長後,高雄政府將要成立「青年局」,不僅僅為了要留住高雄市在地的年輕人,更是要幫助在外地打拼的高雄遊子有足夠的動力回鄉耕耘,給他們一條回家的路,除此之外,也希望能夠提供給高雄市更多拉力,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高雄市工作、生活,一齊在高雄打拼,共同將高雄市打造成一個經濟蓬勃發展的國際城市。

 

根據勞動部「勞工退休金新制提繳概況」中的「平均提繳工資」統計,全台各縣市勞工在去年8至11月份的平均月薪,最高的是新竹市的5萬4927元,其次分別是新竹縣4萬9568元、台北市4萬3504元、桃園市3萬7921元、新北市3萬5656元,然而在這些城市中,高雄市的平均提繳工資才3萬3062元,如此顯著的經濟差距,當然迫使高雄市的年輕人需要遠離家鄉,遠道北上討生活。

 

韓國瑜若當選則成立「青年局」  幫助年輕人解決各項發展問題

 

韓國瑜對此表示,現今的高雄市不論是經濟還是就業條件都差強人意,導致留在高雄市的年輕人都賺不到錢。由於在家鄉找不到工作,有75%甫從學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必須離開高雄至外地就業;因為即便是同樣的工作性質、內容,但在台北市的薪水可以開到3.8萬,甚至是4萬以上,但留在高雄市的話,卻可能只有2.2萬到2.8萬。如此顯著的薪資差距,再加上扣除掉房租、基本的生活開銷、孝親費等等,幾乎所剩無幾,連基本的生存都讓人喘不過氣了,更遑論是要讓高雄市的年輕人提升生活品質了,一切都只能落於奢望。

 

韓國瑜認為,要扭轉這樣子的情況,勢必要提高高雄市的工作薪資,才能夠將人留住,進而讓高雄市的年輕人回鄉工作;在他當選後,高雄市政府最重要的就是帶領所有市民一起拚經濟,計畫成立的「青年局」,則是預計整合中央、地方、產官學以及民間資源,協助年輕人解決就學、就業、創業以及住宅等問題,並幫助年輕人尋求、募集資金,用年輕人的頭腦、嶄新的創意及智慧,去幫助高雄市賺全世界的錢。

 

 

三創翻轉高雄市  與年輕人一起創新、創意、創業

 

對於高雄市政府未來將如何協助年輕人,韓國瑜提出了三創,分別為創新、創意以及創業:

 

1.創新:

針對高雄傳統產業(農、漁、鋼鐵化工機械、海空港物流、服務業等)的升級創新痛點,找出創新系統與市場新通路,打造高雄青年創新平台,工具包括:互聯網(IOT)、人工智慧(AI)、大數據(big data)以及區塊鏈(blockchain)等工業4.0的科技應用。

 

2.創意:

運用年輕人擅長的虛擬網路社群,進行跨國界的國際青年創意激盪,共同解決人類問題與企業創意難題,打破城市侷限,直接將高雄青年的創意推向國際,也同步向全球青年募集創意,提升高雄市至世界級創新水平,達到青年翻轉高雄的目標。

 

3.創業:

打造青年創業、創意、共創空間,提供創業貸款的最優活水,邀請大企業指派創業導師進行共創、市場接單。建立高雄青年創業生態系(大學、領導企業、品牌通路商、金融機構、智庫),大力推動高雄市成為南部青年創業總基地。

 

韓國瑜表示,台灣人其實非常聰明且勤奮,在第二世界大戰後,美國金援了許多國家,但就只有兩個國家還清貸款,一個是北歐的芬蘭,另一個就是我們台灣;而放眼全球,有許多知名企業的零組件都是由台灣的製造業所提供,例如BMW零組件、汽車輪胎、星巴克的杯盤、聖誕燈等等,台灣絕對有能力踏穩腳步,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年輕人是高雄市未來發展經濟的希望,高雄市的年輕人缺乏的只是一個機會,只要他當選市長,他絕對可以幫助年輕人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