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迷信兩個東西,一個是辦大型活動,在各區辦些大中型活動。這能製造網路聲量,攻佔媒體版面,吸引年輕人參與。一個大型活動,上看幾千萬甚至上億,別只看預算數,那種活動動員的人力和資源都是納稅人的錢。
以下為專訪吳祥輝實錄,問答如下:
1. 2014年網路大戰,連勝文敗給柯文哲,形成風潮,請問2018選戰,網路戰仍然會是重要戰埸嗎?
網路就是個媒體,每個自媒體的單量可能不大,但自媒體的總量是海量的。就質而言,再大的媒體,或候選人團隊,都不可能勝過全體自媒體所爆發出的創意品質和能量,這是2014的網路現象所顯示的,預料在2018仍是,而且會更精彩,因為,可被創作的素材,比一個連勝文豐富許多。
2. 柯文哲的御用網軍該如何辨識?
網軍的規模其實都不大,十個人的團隊已經是不小的規模。一個人管20個假帳號,就不過是200個。
但是,這200個假帳號,具有幾個特性:
-
瞬間集結。通常針對一個粉絲團或臉書,突然被幾個惡意攻進的留言會讓整個版面失去意見的平衡,和閱讀的順暢,好好的臉書變成「喇低賽」。這只需要一個人掌管的假帳戶就能完成任務。
-
唱雙簧。幾個假帳號由同一組人操作,一搭一唱,相互呼應,製造意見風向的假象。
-
洗帳號。比如說,反姚文智的網軍,會先假扮成民進黨的支持者,先在民進黨或相關人士的臉書示好,先把自己洗綠,再伺機出動,讓人誤解支持民進黨的人在反姚文智。
-
反串。這已經是非專業網軍都會做的事。
-
假帳號的人氣當然嚴重不足。連資料都幾乎沒有,或亂編。
柯粉或柯網軍的幾個內容特徵很明顯:
-
不針對貼文留言。
-
針對版主的弱點或爭議,進行人身攻擊。
-
常見的關鍵語彙如:垃圾不分藍綠(製造對政黨政治的仇恨),老人(製造年齡仇恨),各種騙人和轉移焦點的數據(如姚文智的422,人數超過預期,他們的留言是:不只10萬,是百萬啦!選總統都能贏了!。還有留言:應該有二千三百萬人參加吧!)
簡單說,抓住柯粉和柯網軍的策略目標,就很容易分辨:
-
搶年輕票,所以進行把年齡當成階級化鬥爭主題。
-
製造西瓜效應,所以把對手的聲勢和優勢弱化轉移,製造和誇大有利自己的數據。
2016年我們已經在公司內部發出一次次的自我提醒,PTT八卦版要儘早撤離,因為那已經是各家網軍搞臭人的爛泥場。2017年下半年,我們繼續監看PTT八卦版,但已經採取不理會的態度。圈內人都已心知肚明那裡是怎麼回事。
網軍操作PTT八卦版的戰術是,邊邊角角切入,變成新聞,再把新聞廣傳。其實,現在新聞媒體已經大量被置入,不需要這麼麻煩吧?
4. 網路聲量如何轉換成選票數字?有科學的計算程式嗎?
我聽過幾家大數據公司的簡報,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能說服我,網路聲量和轉換成選票數字的關係。網路聲量換個傳統說法可能更容易瞭解,花的廣告費越多,或自己的醜事被談論越多,都不代表選票會越多。
經過最近這幾場民進黨縣市長初選的驗證,在網路製造聲量,和支持度,是沒有實質意義的,最後全都打回原形。
台灣的政治網軍目前最強的仍屬國民黨陣營。2018預料國民黨的候選人最不缺的就是錢,中國勢力將會透過中資和台資,給她們大量的金援,每個候選人花三兩千萬部署網軍,都將輕而易舉。這已經不是候選人間的競爭,而是涉及國家安全,政府必須嚴陣以待,快抓快辦。
6. 您預期,蘇貞昌和侯友宜的選舉對奕,媒體平台中網路戰的比例將會如何?
就量而言,侯友宜大勝。別忘記朱立倫丈人的科技界背景,全台灣最強大的網軍聽朱立倫的號令。
就質而言,蘇的政績和見識,相對於侯的「賊頭」背景,和沒有個直轄市市長的格局和論辯能力,蘇貞昌大勝。
7. 在您近來大戰柯粉的經驗中,請分析柯文哲和其團隊操縱媒體的模式?
商業上的合法「購買」,和政治上說的「收買」,是同一件事的兩種說法。柯文哲迷信兩個東西,一個是辦大型活動,在各區辦些大中型活動。這能製造網路聲量,攻佔媒體版面,吸引年輕人參與。一個大型活動,上看幾千萬甚至上億,別只看預算數,那種活動動員的人力和資源都是納稅人的錢。活動的宣傳預算就是綁媒體。
一個是直接「購買」或「收買」媒體工作者,這其實是許多政治人物的常態,不是柯文哲所獨有。可預見的是,真正知名,又有影響力的名嘴,他真的不需要花錢收買。反柯的這些人,他買不了。挺柯的他不必買就會挺。
8. 估計他們還有那些招術?也想請問您的工作室客戶中有選舉候選人嗎?您對柯文哲的評論,擔不擔心被認為是選舉手法?
我有四個主要職業身份:第一是暢銷書作家,那和選舉無關,屬於長期性的出版事業。第二個身份是「蝴蝶蘭文創公司董事長」,競選業務是公司三大業務之一,我們提供專業性的策略服務,定位非常清楚,我們是幕後的,不公開替候選人助選。第三個身份是偶爾客串電視評論,評論就是評論,不會違背「不公開替候選人助選」的基本原則。這當然也不是不能做的業務,只是我們從來不做,因為那不是替候選人提供專業服務,而是一種背書,風險太高,高到不是一個中小企業所能承受之重。
第四個職業身份是天天時時刻刻在進行的,我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粉絲專頁,六萬多個粉絲。這個自媒體是我保持和廣大讀者和臉友的互動管道。這是個很大的衝突:文學和政治。文學影響長遠,政治評論現在。有衝突,有矛盾,有激盪。從現實的得失很難計算清楚。但,一個清楚的,不可能,也不會改變的是:在這裡,和寫書一樣,我可以百分百做自己想做的事,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文學和政治觀點。我想,以我累積四十年的寫作信譽,和在台灣賣了將近一百萬本書的長期聲望,我不可能跟自己開玩笑。到今天為止,也還沒有任何一個客戶,跟我說過,請我在粉絲專頁上幫他們說話。這是個果,也會繼續是因。我公開寫的文字和說的話,只對我自己的專業和良知負責。
(照片取自臉書 吳祥輝 Brian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