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雙城論壇今登場!上海市長龔正喊「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柯文哲再拋「五個互相」:不可一直僵持下去

2021.12.01
16:40pm
/ 放言編輯部 翁子竣

柯文哲解釋,他對兩岸關係的立場一直都沒改變,還是認為交流比斷流好,對話比對抗好,友善比仇恨好,主張兩岸交流基於「五個互相」,也就是「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他處理兩岸事務的態度就是「務實」,台北和上海兩市應透過雙城論壇,務實解決人民所遭遇的實際問題。

 

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今(1)日登場,由於近來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因此引發各界高度關注,今年論壇雙方的各自論述。上海市長龔正致詞再度喊話,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將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共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台北市長柯文哲致詞則直言,兩岸因政治隔閡產生不同理念、制度,疫情不會一直存在,「兩岸也不可一直僵持下去。」他呼籲,兩岸應維持「五個互相」態度,共同務實解決問題。

 



因受疫情影響,今年雙城論壇比照去年,採以視訊形式辦理。活動今正式登場,龔正首先致詞表示,雙城論壇是兩岸交流響亮品牌,2010年來上海台北輪流舉辦,形成長期交流機制,目前簽署36項交流合作備忘錄,在文化、教育、衛生、運動等關心民生福祉領域有積極成果,受到兩岸民眾歡迎與肯定;特別去年面對嚴峻疫情,在雙方共同努力下,雙方以視頻連線延續雙城論壇一年一度約定,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舉辦雙城盃中小學生圍棋賽、兩岸青年短片大賽、創新創業交流等活動,很高興看到台商連4年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累計加過300家台企亮相。

 

龔正指出,本次論壇以新經濟、新發展為主題,寄託雙邊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景,當前上海正深化建設,包括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與科創等五個中新,並持續深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側緣、高端產業創新與引領功能,聚焦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等三領域,著力打造國際數值之都,全面增強城市軟實力、加快建設成為現代主義化大都市。

 

龔正表示,台北做為國際一線城市,有許多上海直得借鏡之先進理念,也期待與台北分享經驗、加強合作,雙方將就建築可閱讀、無圍牆博物館、疫情防護常態化,城市數字化轉型方面進行經驗分享、教育互動,並雲簽署創新科技明月交流、野生動物保育等方面合作備忘錄,相信此次論壇將加深彼此了解、凝聚更多共識。

 

「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同胞都是一家人,血脈相連、骨肉天親。」龔正強調,將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一如既往關心、支持台胞、台企發展,為同胞在上海學習、創業、學習提供更多便利,為台企投資建立良好環境,期待兩地努力合譜雙城合作新篇章,同創美好生活新未來,共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期待北市代表團在條件合適時來訪問。

 

柯文哲致詞則說,因受疫情的影響,去年雙城論壇首次採視訊方式辦理,一年多過去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受到防疫管制影響,實體交流活動仍有困難;在疫情仍然嚴峻的情形下,台北與上海仍然努力克服困難,維持交流不間斷的「新常態」;雙城論壇是兩岸最大城市之間的交流平台,也是維持兩岸關係的重要管道。藉著雙城論壇,兩岸持續交流、累積善意、促進互信。雙城論壇超過10年的經驗也證明,這是兩岸應該走的方向。

 

柯文哲指出,今年台北上海城市論壇以「新經濟、新發展」為主題,雙方將聚焦於疫情過後,產業經濟如何轉型,如何建立與疫情共存的新模式,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創造後疫情時代的發展契機。另外,今年雙城論壇的另一個主題是文化,臺北和上海皆是人文薈萃的城市,也是全球文化和在地文化融合的國際城市,在這次疫情之後,兩個城市的文化發展和都市規劃如何重新啟動,相信兩市都應有彼此學習和互相借鏡的地方。

 

「過去兩年,全世界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危機,接下來還有越來越嚴峻的氣候變遷等危機,中國大陸和臺灣也都面臨相同的挑戰。」柯文哲直言,兩岸歷史、地理、語言和文化相近,經濟往來密切,但因政治隔閡而產生不同的理念和制度,疫情不會一直存在,「兩岸也不可一直僵持下去」,仍須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柯文哲解釋,他對兩岸關係的立場一直都沒改變,還是認為交流比斷流好,對話比對抗好,友善比仇恨好,主張兩岸交流基於「五個互相」,也就是「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他處理兩岸事務的態度就是「務實」,台北和上海兩市應透過雙城論壇,務實解決人民所遭遇的實際問題。

 

柯文哲強調,他們會善待在台灣的陸配、陸生、陸企,也希望在大陸的台灣人被善待、權益被保障,用和平對等方式解決爭議;兩岸交流的前提是雙方都願意聆聽對方的聲音,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溝通,互相包容、促進融和、共享繁榮,台北與上海將繼續為兩岸人民和平相處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努力,也呼籲大家共同促成兩岸有意義的對話,共同穩定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

 

 

顯圖取自市府供訊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