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政軍杰論
放.高論
政軍杰論

【政軍杰論】烏克蘭危機牽動台海情勢 北京不致貿然對台動武

2022.02.07
12:28pm
/ 吳明杰

烏克蘭情勢目前呈現美俄相互拉鋸、各說各話的矛盾現象。美國華府官員不斷釋出俄軍集結準備入侵烏克蘭的情資,包括俄軍陳兵烏克蘭邊境的衛星照片,並指俄軍已集結「全面入侵烏克蘭」兵力的七成,同時也預測俄羅斯有可能在二月中到三月間向烏克蘭進軍,並有可能在72小時內拿下烏克蘭首府基輔。

 

經過和西方陣營多輪外交談判未果,俄羅斯連日來又持續向烏克蘭邊境增兵並軍演,表面上看起來俄國入侵烏克蘭似已箭在弦上。無論俄羅斯最後會不會真的發兵入侵烏克蘭,但包括這次俄國對烏國的威脅模式,以及美國和國際的反應態度,確實都會連帶影響中國對台的戰略和可能的威脅行動,台灣必須要密切關注。



烏克蘭情勢目前呈現美俄相互拉鋸、各說各話的矛盾現象。美國華府官員不斷釋出俄軍集結準備入侵烏克蘭的情資,包括俄軍陳兵烏克蘭邊境的衛星照片,並指俄軍已集結「全面入侵烏克蘭」兵力的七成,同時也預測俄羅斯有可能在二月中到三月間向烏克蘭進軍,並有可能在72小時內拿下烏克蘭首府基輔。

 

但另一方面,俄軍這幾天又增派三萬兵力進入白俄羅斯從北面威脅烏克蘭,同時向烏東面邊境部署更多的「營級戰術戰鬥群」(BTG),數量從先前的60個增加到83個,還有14個BTG正運往俄烏邊境;俄軍同時也在白俄和克里米亞半島進行軍演,並罕見將原在秋季舉行的核武演習提早到二月中舉行。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丁卻說,「希望能找到解決之道,來結束不斷升溫的緊張局勢。」另俄駐美大使安東諾夫(Anatoly Antonov)更強調,「俄羅斯不會攻擊烏克蘭,因為不符合莫斯科的利益。」

 

軍事非普丁想採取上策

 

換句話說,美國一直說俄國會入侵烏克蘭,而俄國反而直說不會,這背後,正是美俄間的大國博弈。也就是雙方都藉由包括軍事行動在內各種手段,測試對方的態度和底線。如果美國和北約退讓,允諾讓烏克蘭永遠不得加入北約,則俄國這次軍事行動即達目的,並可進而孤立烏克蘭,日後將可直接「不戰奪烏克蘭」,特別是先前已有2014年不戰就併吞克里米亞半島的成功案例,軍事攻佔烏克蘭絕非普丁想要採取的上策。

 

而華府的策略,也是利用不斷釋放俄羅斯將入侵烏克蘭的情資,逼迫原本只是打算威嚇而非想要真打的普丁騎虎難下,甚至不排除順水推舟讓俄羅斯因攻打烏克蘭而身陷烏克蘭戰場泥沼,藉以削弱俄羅斯國力。因為對美國來說,未援助烏克蘭,雖然會失去面子,但卻不會傷到裡子,特別是美國還有中國要對付,而北京正希望美軍再度被另一個戰場所牽制。

 

所以可以看到,這次烏克蘭危機出現至今,華府僅先從外交手段上處理,軍事上除保留一支「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群外,雖陸續宣布將把增援兵力追加到8500人,但卻是派駐到東歐波蘭等其他國家,並明言不會直接派兵援助烏克蘭作戰;軍事裝備援助上也都侷限在地面的反裝甲武器如標槍飛彈等輕裝,並無調派重裝和重兵準備因應烏克蘭局勢。

 

美國拜登政府至今對烏克蘭情勢的因應態度,如果要用來分析華府未來面對中國可能武力侵台的台海局勢反應,可能會出現兩套迥然不同的論述解讀。第一種論述,即美國不派兵援助烏克蘭,未來中國對台動武,美軍也不會協防台灣,因此美國不可靠,台灣也抵擋不了中國的武力入侵。而這套論述,勢必將會成為北京和在台親中派利用這次烏克蘭危機的宣傳套路。

 

拜登顧慮要將重兵留在太平洋

 

但相反地,第二種論述反而才是華府這次因應烏克蘭危機背後的重要考量,也就是為了避免台海爆發危機,美國才會保留兵力而沒有大動作在軍事上增援烏克蘭。也就是說,美國不派兵直接援助烏克蘭的原因,除了東歐情勢和台海的迥異,拜登政府背後真正的顧慮,是要把重兵留在太平洋,以維護與美國國家利益更為密切相關的台海安全。所以拜登政府這次在處理烏克蘭的危機管理模式,並不適於全部套用在未來可能出現的台海危機上。

 

反而較值得關注的是,從這次俄羅斯透過重兵集結、軍演、開出政治條件、逼迫美國和北約拋棄烏克蘭等動作和手段,企圖一步步將烏克蘭和西方陣營切割,同時對烏克蘭內部政治滲透並準備扶植親俄政權,對烏克蘭以外部軍事壓力加上內部政治瓦解的入侵模式,都和北京目前對台的統戰策略極為相似,顯見北京正在仿效俄羅斯的蠶食併吞手法,這些才是對台的無形威脅。

 

當然,如果俄軍最後真的跨越邊境與烏克蘭全面開戰,台海局勢勢必會隨之緊張升溫,因為北京定會利用機會,拉高對台文攻武嚇,以影響台灣民心和政治穩定。但就目前中共的內部政治情勢來看,習近平為了避免和降低今年秋天在中共二十大的連任變數和風險,利用這次烏克蘭情勢貿然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並不高,不過台灣國安部門也必須保留各種可能性,並擬妥因應方案以防萬一。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最新新聞
吳明杰
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曾任自由時報政治組副召集人、中國時報撰述委員、壹週刊資深記者,現為自由作家。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