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放‧專題》蔡英文七年踏實外交「拓展我國際影響力與實質利益」 羅致政評「非常穩健」:大戰略清楚正確!

2023.04.26
17:40pm
/ 放言編輯部 張松筠

台灣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在蔡英文7年任期內,較以往提升相當顯著,蔡總統的穩健踏實外交路線,不僅拓展我國實質的外交利益,也使得台灣在國際上的正面形象日益升高。《放言》今訪問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羅致政委員,為讀者分析蔡英文究竟是如何穩步提升台灣國際影響力,並收穫台灣實質外交利益。

 

蔡英文總統上任至今7年,台灣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較以往提升相當顯著,這其中除了有地緣政治上的因素以外,還有新冠疫情流行下台灣的處置得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掩飾其對台威脅引起國際注意,還有烏俄戰爭爆發進而影響台海局勢,以及西方先進國家對台灣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具有依賴性也是原因之一。不過,蔡英文本人在外交上的談判折衝與佈局,似乎也是台灣在這7年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的主因。《放言》今訪問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羅致政委員,為讀者分析蔡英文7年任期內,如何穩步提升台灣國際影響力,並收穫台灣實質外交利益。

 



台灣國際處境一向相當艱辛,自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兩蔣時期的台灣因為與中國爭取正統代表權,加上1971年隨著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以及與美國、日本等各主要大國相繼斷交,導致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逐漸下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那時起就逐漸取代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性」地位,在國際上也開始對我國展開各種封殺。

 

兩蔣時期雪崩式斷交開啟台灣外交困境

 

1949年後,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量曾有一段時間穩定成長並領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到1970年底,我國仍有68個邦交國。不過因為蔣介石的「漢賊不兩立」政策,加上1971年我國退出聯合國,從此正式開啟了「雪崩式斷交」的序幕,台灣的國際處境自此即艱困至今。在1971年即斷了12個邦交國,隔年又再斷了15個邦交國,邦交國數量從1970年底的68國,一路下降至1972年底的43國。而後蔣經國於1978年接任總統後,當年底更迎來了我國外交史上最大挫敗,美國宣布於隔年元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78年底,中華民國邦交國僅剩下22國,隨後在外交上雖偶有斬獲,但至1989年底,我國邦交國僅為26國。

 

隨後在李登輝時代,我國推動「務實外交」方針,邦交國的數字雖偶有起伏,但大環境仍相當不利我國,1990年我國與中東大國沙烏地阿拉伯斷交、1992年與長期的反共盟友韓國斷交、1998年更與南非斷交,我國的邦交國自此再無地區性有影響力的大國。隨後在陳水扁時代開啟了我國第一次政黨輪替,本土立場的民進黨執政,更使得中國強力圍堵我國外交空間,邦交國當時由29國下降到23國,而在國民黨馬英九總統任內,雖提倡「外交休兵」,但甘比亞仍主動與我國斷交,邦交國減為22國。中國除了在邦交國上對我進行圍堵,我國在各大國際組織的參與也遭到嚴重阻礙,例如我國身為先進的醫療科技大國,卻長年無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甚至連攸關各國民眾飛航安全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也不得其門而入。

 

兩岸關係國際化讓台灣獲國際關注

 

對於馬英九的「外交休兵」政策與蔡英文的「踏實外交」策略,羅致政分析,兩者最大差異在於,「外交休兵」最大問題是把「國際關係兩岸化」,也就是讓兩岸關係好壞去決定國際空間大小,「可是正確策略應該是用兩岸關係國際化,讓更多國家參與或影響,去讓兩岸關係穩定,這才是確保台海和平重要關鍵。」他說,馬英九時代是把「台灣外交關係兩岸化」,但蔡總統是把「兩岸關係國際化」,讓台灣得到國際社會關注。  

 

蔡英文總統2016年執政後,雖在中國銀彈攻勢下,仍有國家與我國斷交,例如2016年的聖多美普林西比、2017年的巴拿馬、2018年的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以及2019年的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2021年的尼加拉瓜,再加上近期斷交的宏都拉斯,我國邦交國至此僅剩下13國。不過,台灣在這7年時間內,也以「踏實外交」方式穩步拓展國際影響力與知名度,且與歐美等西方大國的實質關係也獲得許多突破性進展,例如在2016年,蔡英文就曾致電祝賀美國新當選的總統川普;美國國會兩院也陸續通過《台灣旅行法》、《台北法案》、《亞洲再倡議保證法》等,並鼓勵台美高層互訪,且美國也逐步升級並公開雙邊政府高層會談,例如2022年8月時,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就無懼中國威脅訪問台灣,本月初蔡英文總統過境美國時更會晤了美國眾議院新任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這些都引起國際媒體高度關注。

 

此外,在蔡英文總統任內,我國與立陶宛、捷克等歐盟國家的關係也獲得許多突破性進展,例如疫情爆發後,台灣防疫成績優異,歐盟也不斷擴大支持台灣參與WHO的力道,近年歐盟議會更通過將「歐洲經貿辦事處」改名為「歐盟駐台辦事處」,並敦促洽簽雙邊投資協議,還首度發表了《台歐盟雙邊關係報告》,甚至也開始組成官方代表團訪問台灣。例如,近期捷克眾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就率領史上最大訪團訪問台灣,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也曾於2020年率團訪台,並在立法院喊出「我是一個台灣人」,激勵台灣民心,也成為史上訪台層級最高的捷克現任官員。另外,立陶宛在2021年更同意我國開設「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歐洲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且立陶宛也在疫情期間捐贈我國26萬劑疫苗,協助我國度過危機。而波蘭除在疫情期間捐贈我國疫苗外,2022年波蘭也首次派遣經濟發展暨技術部政務副部長皮喬維亞克(Grzegorz Piechowiak)搭乘波蘭空軍專機訪台,是波蘭史上最高層級訪台官員。

 

對於蔡英文的外交方針,羅致政認為,最關鍵的是在實質關係提升上,尤其是跟美日歐等民主同盟的關係,「理念相近國家、民主同盟或民主國家之間合作 變成我們重要戰略主軸,也是我們維繫邦交國很重要的核心價值。」他認為,蔡英文除了穩健既有邦交國關係外,也把重點放在跟民主國家,或是利益相關的美日等國家,去進行實質關係提升。  

 

蔡英文談判專家出身非常穩健

 

另外,台灣半導體實力的強大,加上疫情管制得當,還有去年爆發的烏俄戰爭,這些內外在因素在某程度也影響了蔡英文的外交方針。羅致政認為,例如蔡英文曾入選《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富比世雜誌也曾讚蔡英文是優秀女性領導人,「都看出她個人外交跟內政各方面表現,已成為國際級領導人,不單是台灣內部領導人而已。」他分析,台灣這幾年在民主深化、科技產業發展各方面,以及美中競爭下台灣的地緣戰略角色,「都促成台灣現在變成一個顯學,變成國際都必須關注的課題。」此外,蔡英文本人是談判專家出身,羅致政分析,「在很多重要問題跟外交議題上,她都是非常穩健,不隨意出招。必要情況下必須要有妥協的時候,她也是體現非常堅定,外表不露顏色,可是基本原則立場非常清楚,不會呆板,也不會過度意識形態。」 

 

此外,除了與歐美的關係外,我國與日本關係向來相當密切,民間也極度友好,兩國也連成災難時互相幫助的「善循環」鄰國,而去年親台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不幸離世時,蔡英文總統也通令全國下半旗,悼念安倍晉三長年對台灣的支持。蔡英文總統的對日關係維持上,羅致政認為,台日兩國關係的最重要基礎,就是人民之間的友善,不論是311大地震或台南地震,雙邊人民都自動自發捐贈,尤其台灣在缺乏疫苗時,日本也採取捐贈動作,體現台日間非常友好基礎。他認為,蔡總統這段時間來也很努力解除台日之間的交流障礙,例如在福島五縣市食品開放的公投議題上,政府透過說服民眾的方式把它打開(開放)了,「這是我們蔡總統個人很努力,且很有意志力去推動的。」

 

從金援外交邁向價值觀外交

 

在我國與宏都拉斯斷交時,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曾認為,這些年台灣的外交主軸,已經從「金援外交」改為「價值觀外交」。且我國民眾對於邦交國的斷交,似乎也不再如過去一樣有激烈反應,甚至越來越常出現支持斷交、可省錢的聲音。台灣正逐步脫離過去的邦交國迷思,並走向實質外交,而蔡英文任內與非邦交國的積極外交作為,也正在為台灣走出新的外交利益與國際影響力。羅致政認為,台灣今天能得到國際社會讚揚,當然有蔡總統執政的努力,這也證明蔡總統路線是對的,「大戰略是清楚且正確的。」在中國的全面打壓下,蔡英文總統的穩健踏實外交路線,不僅拓展我國實質的外交利益,也使得台灣在國際上的正面形象日益升高,對於長年被國際社會排擠的台灣來說,蔡英文無疑走出了另一條道路,為台灣爭取了最大的國家利益。

 

 

(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羅致政粉絲團臉書)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