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幕僚從核心到基層,都不是可以輕易替換的螺絲釘。候選人要在乎政治工作者的感受。因為政治就是處理選民的感受--連身邊幫你做事的人都感受不好,如何讓選民相信你是好人?
這禮拜郭台銘怪招百出:8萬機器人抗共、一縣市一核電、林書豪打球沒唱國歌、發6000元是行政疏失、寫手稿跟韓國瑜道歉及「叫我阿銘」。所有人都感覺到阿銘的焦慮感。各方情資顯示,朱立倫將在5月17號徵召侯友宜。一旦朱心意已決,除非發生奇蹟,否則阿銘毫無機會。
阿銘接下來每2天一場大型造勢:5月7號在高雄鳳山,5月9號在屏東,5月11號在台中,5月13日在新北板橋。阿銘能創造奇跡嗎?我認為阿銘不僅不會被徵召,跟國民黨分手後,也很難延續總統路。
阿銘不懂得如何建構幕僚團隊。他沒有造浪者。
造勢道歉急就章
兩天一場的造勢並不符合常理。造勢要展現組織實力,更是要創造話題,達到陸空戰結合的效果。然而,兩週一場比較合理,兩天一場實在過於頻繁,造成動員疲乏,無法將把上一場的支持者動員到下一場,層層疊加形塑出無可匹敵的氣勢。造勢本是韓國瑜的拿手好戲。郭台銘沒有韓國瑜的魅力,也非正藍軍出身,急就章的接連造勢,頂多只是讓張榮味、王金平、周典論等人展現組織實力,對阿銘的聲勢幫助有限。
再看阿銘跟韓國瑜道歉。手稿展現誠意,韓國瑜也在臉書放了國旗,似乎遞出了橄欖枝。問題在於「臨時抱佛腳」。如果郭台銘年初打定主意要回國民黨,那早該在2月甚至去年就跟韓國瑜和解。即使韓國瑜本人不排斥跟郭董握手言和,但韓粉要接受郭台銘也需要時間。阿銘至少要3個月跟韓國瑜保持友善互動,甚至招募韓家軍進團隊,才有可能「收編韓粉」。
爭議言論沒規劃
爭議言論雖然讓郭台銘聲量崛起,但負面聲浪居高不下。這種「柯韓打法」,不僅沒有對上朱立倫的口味,也顯得亂無章法。負面行銷也是一種戰術,但以郭董的資歷財力,談到8萬機器人大軍,現場卻無法展示戰鬥機器人原型。(試想,當郭董口沫橫飛,舞台中間忽然打開,冒出秘密研發的機器人,那會多有噱頭?)小型核電廠一下說要蓋在高雄半屏山,一下說每個縣市都要,之後又道歉說自己表達的不清楚,前後不一,缺乏規劃。
更慘的是,郭台銘在去年縣市長選前並未積極幫高虹安站台。一報還一報,現在高虹安對郭董也沒那麼熱情了。郭台銘在4月22日說:「高虹安沒被擊倒,身為高的師傅,就算多受3000倍的凌辱,也不怕被打死。」隔天,高虹安回說:「這可能是郭董第一次自辦座談會,情緒上有點亢奮。」5月2日,郭台銘丟出一縣市一核電,隔天,高回說:「能源政策應由中央制定,再由地方配合,郭董只是在表達他的能源看法。」高不再對郭董言聽計從,顯然兩人缺乏默契--郭董並未事先跟高套招,也沒把這位「弟子市長」納入核心幕僚群。
4月29日,郭台銘在台北三創跟于美人及朱學恒同台。5月3日凌晨,朱學恒在臉書說:「是哪位愚蠢的幕僚覺得把阿銘當場講出來的話吞回去是個聰明的決定?」又說郭台銘對核電的立場反覆是「孬種無法下定決心」。如果朱是郭的幕僚,幕僚罵候選人是「孬種」?實在匪夷所思。如果朱是郭請來的貴賓,那郭的幕僚團隊顯然沒做好風險控管,惹禍上身。
幕僚決定結局
建構政治幕僚團隊,不是大老闆找員工。大企業開除幾個高階主管,還是會有人來應徵。政治則需要理念的結合。有理念,才能在分手後不出惡言;有理念,才能挺住低潮,等待勢頭到來。一名員工受了委屈離職,抱怨公司,對公司的傷害相對較小。一名幕僚受了委屈離職,抱怨政治人物,造成的傷害則大得多。商業活動,只要產品物美價廉,還是會有生意。競選活動,親信一個個出來發怪聲,人們就會懷疑候選人的人格與能力。
政治幕僚從核心到基層,都不是可以輕易替換的螺絲釘。候選人要在乎政治工作者的感受。因為政治就是處理選民的感受--連身邊幫你做事的人都感受不好,如何讓選民相信你是好人?
賴清德近日一張仿影集《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的照片,迴響正面。除了搭上優質台劇的風潮外,入鏡的確實是基層年輕黨工。賴清德展現出政治人物的日常、自然與親切感。
郭台銘缺乏建構幕僚團隊的觀念,讓他的總統路也難有進展。理性來看,郭有名氣、有財富,就算接下來國民黨不要他,他還是可以收納一些藍營的地方派系:他可以拉攏跟侯友宜吵架的傅崑萁,也可以給韓國瑜舞台和資源。郭甚至有機會成為「反綠大聯盟」的盟主,說服柯文哲當他的副手。想想看,郭台銘、柯文哲、韓國瑜、王金平、傅崑萁、張榮味、鍾東錦、高虹安、楊文科......這些人要是能湊在一起,畫面有多震撼?侯友宜還不被比下去嗎?
但阿銘跟藍營分手後,光過柯這關就很困難。柯這兩年培養出一批戰狼團隊,他們會同意柯文哲當副手,迎接不確定性高的阿銘嗎?郭台銘這禮拜錯漏百出,柯文哲還會甘心當郭的副手嗎?要結合各據山頭的政治人物,跨黨派打造選戰機器,是一項大工程,需要強大的團隊來統籌,郭台銘有嗎?郭董想當人選之人,卻沒有造浪者。最後,他只能待在總統套房,打開電視,欣賞別人的選戰。
(圖片來源:賴清德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