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桑梓散步
放.高論
桑梓散步

【桑梓散步】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2023.06.15
09:16am
/ 李拓梓

如今站在北師美術館,《無法送達的遺書》就這樣立體的呈現在你面前,你走過去,略讀、或者細讀,看見許多細細鎖鎖地交代,才知道人之將死,要交辦的其實也是一些日常的憂慮。要小孩游泳務必小心,尤其在海水浴無法準確估算退潮時,切莫在水深過人之處。向父母交代自己不孝,向妻子告白自己有愛……

 

在北師美術館看完陳芯宜導演《無法離開的人》後走出影廳,外面展示的是數封白色恐怖案件中「無法送達的遺書」。這些遺書因為各種原因,遭到軍法單位沒收,是以幾乎要永久封印,無法送達家屬手中。今日因為檔案解密之故,終於得以公開,也讓後人可以站在展廳,看著被製成立體的遺書,感受那字字血淚斑斑、句句扣人心弦。

 



無法送出的最後一封信

 

那些故事很多都被傳述過,多年前真促會編過一本《無法送達的遺書》,有些名字就曾經出現,但白色恐怖一直是台灣社會較為生疏的領域,尤其在大眾知識的推廣上,距離琅琅上口、烙印腦海,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沒有勇氣翻開《無法送達的遺書》,一方面覺得看了很沉重,一方面也覺得這十多年來轉型正義的領域進步幅度有限。我自己在政府上班過,深知其中難處多多,對使不上太多力,心裡也覺得有些虧欠。

 

如今站在北師美術館,《無法送達的遺書》就這樣立體的呈現在你面前,你走過去,略讀、或者細讀,看見許多細細鎖鎖地交代,才知道人之將死,要交辦的其實也是一些日常的憂慮。要小孩游泳務必小心,尤其在海水浴無法準確估算退潮時,切莫在水深過人之處。向父母交代自己不孝,向妻子告白自己有愛,叨叨絮絮也就與一般生離死別無異,只是七十年來含冤,家屬也一直未收到遺書,直至今日檔案解密才遲遲讓家屬收到信,老妻早已歸西、孩子也已長成老翁。

 

遺書之外,也有獄中的日常信件,可能因為自以為還有一點時間,因此沒那麼絮叨和決絕,只是沒料到在威權者手中,受難者命如螻蟻,一夕就由生變死。比如受難者宋盛淼,他是台中翁子國小的老師,孩子出生不久就被逮補,經過一番折騰送到綠島,後來因為「綠島再叛亂案」遭改判死刑。

 

人已經送到綠島坐監,又被指控叛亂送回軍法處處刑。試問在天涯海角的監獄中,如何有顛覆政府的能耐?但威權無情,也無理,宋盛淼總歸就是被判了死刑。服刑期間他把對妻兒的思念畫成素描肖像,看了令人動容,也就是個懷抱理想的尋常的父親而已。那些檔案照片中,從稚兒逐漸長大的孩子,將這些文件捐給國家人權博物館時,也已是白髮老翁。

 

也有像是受難者許貴標,他服刑期間遇到兩位獄友。許貴標家住台北,家人經常送來食物,他也大方邀請獄友共食,但他意外發現獄友們會將包裝食物的油紙留下來,一張張摺疊好收藏起來。後來他又發現,獄友們將受刑人多半拿來製作刮鬍刀的鐵罐,打成其他不明的造型,心中存疑,卻也不知所為何來。直到有一天,獄友送給許貴標一件可供收藏文件的「紙書包」,紙是油紙混入米黏子製成,上面以鐵罐切片,印上一隻帆船,取其「一帆風順」。

 

獄友吳朋燦與連德溫告訴許貴標,他們都是「二條一」唯一死刑,不可能活著離開軍法處,因此製作這個紀念品,作為對許貴標長期照顧的感謝之意。不久之後,吳和溫先後遭到槍決,許貴標則在多年後順利出獄,出獄後還活了很久。幾年前他決定把這個對他生命充滿意義的紙書包捐給國家人權博物館,因為他知道,紙書包對他個人的意義,會隨著他離開而消失;但下一代人對「白色恐怖」時代的記憶,卻可以因為紙書包的留存,而永誌不忘。

 

受難者家屬的心情

 

在政府工作時,知曉每年在各種關於二二八或白色恐怖的儀式上,要頒發許多「回復名譽證書」。我偶而也會疑惑,何以有這麼多的證書要頒發?而這些頒發,到底是徒具形式,還是真的對轉型正義有什麼幫助?熟悉轉型正義的同事告訴我,對受難者來說,回復名譽是人生重要的改變,這代表國家終於承認當年加諸於他們身上的罪實屬誣陷,這樣的誣陷讓受難者與家屬蒙受了六七十年的苦難,有些人甚至永遠無法回到家人身邊。是以讓受難者回復名譽,是國家懺悔的開始,也是讓這些受難者或家屬重獲新生的重要儀式。

 

這幾年來,台灣的轉型正義推動遇到許多障礙。許多人無法理解回復名譽的重要,也進而帶出過去已經過去,何不遺忘的藉口。這樣的說法在政治界尤為流行,也因為某些政治人物的言論,讓民間也因此輕信,讓有志於推動轉型正義者心中無限遺憾。看見陳芯宜拍《無法離開的人》在北師美術館推出後一票難求,許多對公共事務和台灣歷史有興趣,過去對這個議題卻關心有限的民眾走進展場,看這些其實都有公開過的檔案資料如何再現,心裡覺的有無限觸動。

 

這幾年來,從電影《流麻溝十五號》開始,這些大家漸漸遺忘的白色恐怖故事,漸漸再次為人所傳述,許多人才因此搞清楚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不同,或者是對白色恐怖案件當中的多族群、多樣態的案件有稍微多一點的理解,我相信這都是台灣史研究向大眾轉譯的的重要開始。當我們從書信、檔案中感覺到受刑人與我們相仿的性格、反應與掛記之事,同理如果我們自己也遇到這些事,會如何面對?那麼這些故事,也會因此被我們所記得。

 

這是一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當我們能夠同理,我們也才能體會回復名譽對於他們與家屬來說,是如此重要,對台灣這個共同體的凝聚如此重要。我們也因此比較能體會《無法送達的遺書》給那一代人帶來的傷痛,並對國家暴力深深有所戒懼。僅以許貴標在一場紀念會上對獄友吳朋燦孩子所說的一句話作結,他說:「不論判決書上如何記載,你們的父親都是正直、溫暖,而且愛家人的好人」。是的,同理這些理想青年曾經有過的際遇,我們才能記下這些故事,讓國家往更有人性、更良善的方向前進。

 

展出資訊:


無法離開的人 
展期:2023/05/06-2023/07/02
地點:MoNTUE 北師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圖片來源:MoNTUE北師美術館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