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社會
放.新聞
社會

嘉義縣「食育力城市大調查」連三年五星好評,推動在地農產與守護食安不遺餘力

2023.07.18
14:55pm
/ 放言編輯部 曾以安

晚餐桌上,番茄炒蛋、紅燒肉、涼拌蘆筍、炒高麗菜、蛤蠣絲瓜湯,豐盛的菜色,是家人照顧我們最直接的心意,也是異地遊子思念家鄉的懷念味道。但你有沒有想過,組成這些美味佳餚的食材是否安全,而這些食材又是怎麼來的呢?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食物的來源越來越多變;同樣的食材可能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產地,在成本利益的考量之下,讓食材的取得變得更容易,但同時也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風險,並壓縮本土農業的生存空間。2022年4月1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為台灣食育推動奠定基礎;「食農教育法」以「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地產地銷永續農業」此六大目標為核心,希望透過法律的制定,加深國人對台灣農業的認識,並培養民眾使用本土、在地食材的習慣。

 



活動結合農業,推廣嘉義在地農特產品

 

為了扶持在地農業,也配合《食農教育法》的核心理念,嘉義縣政府與農民合作,與市集活動結合推廣農產品──嘉義縣政府分別在去(2022)年舉辦了嘉義農機展──農特產品專區、全民運動會市集、國慶焰火市集,及今(2023)年年初的年貨市集,提供在地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交流的多元平台,推廣在地有機、友善、優質新鮮的當季特色農產品,增進農民收益活絡農業經濟。另外,嘉義縣政府每年以休閒農業區特色農產品為主軸,於休閒農業區在地辦理田園餐食,供遊客認識在地農業及休閒農業區特色,例如南笨港休閒農業區的田園餐桌、瑞峰太和休閒農業區的晨曦音樂會以及茶山休閒農業區的涼亭節等。嘉義縣政府利用不同的管道與方式,將農業與活動結合,在宣傳嘉義旅遊特色的同時,也帶動了在地農業的復甦與成長。

 

用特色課程與在地食材構築完整的食農教育

 

在教育方面,嘉義縣政府在18鄉鎮市向下扎根,由在地農老師入校與教師協同教學,開發嘉義縣食農在地化課程及教材教學設計競賽,並成立食農教育諮詢小組到校輔導,輔導學校教師參與教案及教材設計比賽,並將作品上傳至嘉義縣食農教育網,深耕嘉鄉食農教育示範學校。另外,嘉義縣政府也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鄉鎮市農會及綠色照顧站等相關單位共同辦理食農教育博覽會,提供學生上台分享小小農夫的機會,同時開發相關課程,培育學生運用AI智慧化新技術進行農業發展經驗,如溪口國中建置崙禾食農教育溫室農場種植綠蘆筍等。

 

而推動食農教育除了課程學習之外,食品安全也非常重要。嘉義縣政府為了照顧在地學子的健康營養,配合教育部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結合校訂「食農教育」課程進行複合式教育場域的建置,於15所中央廚房及聯合採購計畫下招聘校園營養師,辦理學生健康飲食教育;偏鄉校群食材聯合採購、推動聯合菜單,精進學校午餐菜色,期盼透過營養午餐品質的提升,鼓勵學校以在地食材及具有「嘉義優鮮」品牌的農產品,作為採購標的,實踐「用在地、食當季」概念,認識在地農特產,「從產地到餐桌」,以形塑新思維的嘉義價值,擴大食農教育影響之層面。

 

 

以食農教育培養生活態度,嘉義縣榮獲五星最高評價

 

自2021年開始,《食力foodNEXT》便發布「食育力城市大調查」,對各縣市政府的食育推動資源以及推廣滿意度進行評比,而這三年來的調查,不只記錄了《食農教育法》通過前後的差異,也透過「農業與環境、教育與文化、健康與營養、食安與衛生」四大指標來檢視各縣市實行食農教育的成果。嘉義縣在「食育力城市大調查」中,已連續三年獲得五星最高評價,顯示嘉義縣在推動食農教育的努力與用心;嘉義縣長翁章梁於今(2023)年7月3日的頒獎典禮表示,食育教育包羅萬象,不只是學習飲食文化,更重要的是培養生活態度,透過教育健全孩子們的人格,讓他們懂得感恩惜福,進而讓辛勤的農民得到尊重,農民們也會更努力把關農作的品質,讓端上餐桌的飯菜更安全營養。

 

 

圖片來源:嘉義縣政府

嘉義縣政府廣告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