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桑梓散步
放.高論
桑梓散步

【桑梓散步】戰後台灣政治是怎麼走到現在的:閱讀《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

2024.02.29
12:35pm
/ 李拓梓

陳翠蓮的作品爬梳了相當的史料,把蔣經國時放時收的做法和原因做了精彩的描寫跟分析,讓這段戰後政治史的呈現更為厚實...

 

過去幾年是台灣近現代史大眾閱讀的勃發時刻,代表性作品比如吳乃德的《台灣最好的時刻》,談美麗島事件與「人的精神理念」如何在反對運動中發酵。還有像是林孝庭《蔣經國的台灣時代》,談的則是蔣經國如何在內外交逼中做出各項決定。兩本書最大的交鋒,在於蔣經國對民主化的態度,吳乃德認為蔣經國是個威權主義者,採取民主化是被美國人和國祚將亡的氣氛逼的;林孝庭則把這種「被逼」拉大到國際格局,認為嚮往開明專制者蔣經國,對於必須民主化這件事早就了然於心。

 



「戰後台灣史」爬梳中華民國統治台灣

 

最近長期耕耘政治史的學者陳翠蓮,出版了《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把時間拉長到戰後起算。這樣的「重探」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陳翠蓮重新整理了了林孝庭以蔣經國日記堆積出來的複雜結構,將結構概念化到美國、國民黨和台灣社會三個面向的互動之中。她在緒論當中提到,過去台灣政治史的研究,都將國民黨統治台灣視為理所當然,因此研究政治,就是研究國民黨和台灣人民的互動,但戰後的台灣和中華民國關係,事實上很複雜,也不應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這件事,視為不該挑戰的理所當然。以政治論述來說,從佔領、中華民國、台灣地位未定論、中華民國在台灣,一直到晚近的「中華民國台灣」論述的變化過程,在當代雖然好像已經取得大眾的肯認,但似乎並沒有人把這個共同體形成的過程細細爬梳,就是個大哉問。


此外,冷戰結構下,美國與中華民國之間的「保護國/附庸國」關係,就國際局勢的變化、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美國人權外交的發展來看,也對不同時期的台灣民主運動展生了複雜的影響。尤其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確實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外交政策的變化與不同時期台灣社會間的互動,卻沒有人探討。尤其是這種「保護國/附庸國」關係形成之前,美國對於台灣政治的態度,更因為國民黨最終得到美國肯認,而將美國曾經考慮支持台獨運動、支持吳國楨、孫立人等其他選項消滅,而不被重視。尤其在威權時期,這些「消滅」不僅僅是不再提起,更是各方面的抹滅圍堵,這些政治因素,使得台灣社會對於那段歷史的記憶顯得蒼白無力。

 

台美「保護國/附庸國」關係

 
前段時間我讀了邱永漢的小說《看不見的國境線》,其中有幾篇比如「客死」,就談到海外台獨領袖廖文毅的種種。陳翠蓮的政治史討論中也有廖文毅,這位早前台獨運動的倡導者,一度得到和美國接觸的機會,最後卻因為美國人考量他過於天真、缺乏行動力而失去美國人的支持。廖文毅等人後來接受國民黨招安的故事,被邱永漢用小說輕描淡寫的把那些矛盾掙扎寫了出來,我倒覺得相當值得一讀,如果能夠和陳翠蓮搜集而來的史料作伙研讀,對於五、六十年代台獨運動的認識,會更有立體感。


把時間拉得近一點,陳翠蓮也把島內台獨運動和民主化歷史做了一些整理,在美國支持國民黨的年代,威權政府的行動迅捷,不受外力干涉,可以很快的處置各種反對運動、壓制民主異議。在此期間,比如雷震案的處置,把各種匪諜和台獨案件混為一談的強壓遏制,都因為美國為了反共而對威權採取容忍,讓國民黨可以為所欲為,有了一點自主性。


但等到冷戰情勢進入低盪,美國另有盤算,不再全力支持國民黨時,國民黨無論在內政或外交的正當性都受到挑戰,國民黨必須調整腳步,反對運動也因此有了勃發的機會。引用另一位學者蕭阿勤的研究,他把主張「革新保台」的一代稱作「回歸現實世代」,無論在國民黨內外,可能亡黨亡國的警示都讓國民黨被迫要進行黨內外的改革調整。也就是說,國際局勢從冷戰調整到低盪,讓國民黨在那個「保護國/附庸國」關係中,失去先前在冷戰架構中好不容易取得的自主性。

 

蔣經國有開明專制理想?


這個時代,正是蔣經國掌權之時,他的政治實力不見得十分穩固,又得面對一個「捏怕死、放怕飛」的統治結構,冷戰的低盪、美國國內對於民主、人權的再反思,以及台灣內部政治的世代認知差異,都讓蔣經國得面對一個可能步步涉險的政局。


當然,我認為蔣經國的政治手腕算是高明的,他拉攏了「回歸現實世代」的本外省年輕幹部,也被迫有時得採取用自由開放的立場,爭取美國人對國民黨政權的支持。蔣的心裡可能真有一個開明專制的理想,但他也沒有把握未來會怎麼樣。他順著局勢走,但路途也不見得那麼平順,這使得他的決策有時候這樣、有時候那樣,有種邊打邊跑的感覺,在外在看來顯得反反覆覆。


陳翠蓮的作品爬梳了相當的史料,把蔣經國時放時收的做法和原因做了精彩的描寫跟分析,讓這段戰後政治史的呈現更為厚實。更重要的是,在明確的問題意識之後,她以簡明易懂的文字,讓具備知識但並非政治或歷史專業的大眾讀者,也能夠享受悠遊於史料之間的樂趣。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雖然名字嚴肅,但並不是一本學術專著,嚴肅史料的白話轉譯,使得這本書能夠成為讀者台灣政治史的入門書,敘事清楚了、故事出來了、歷史的重探契機也就跟著浮現了。透過陳翠蓮的健筆書寫,讓對台灣近現代政治史有基本概念的人,可以重新建立系統性的知識;讓只是對歷史有興趣的大眾,也能夠輕鬆跨越門檻。


如果有興趣的讀者,還可以再進一步前閱讀她先前出版的《重構二二八》、講日治以來民主運動史的《自治之夢》,以及將日治以來台灣人對外來政權的抵抗與認同互為表裡一事,寫得絲絲入扣的《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系統性的建立一個有時光序列的台灣史基本認識。當我們對百年來的政治史有基本概念後,凝視當代政治裡有關中華民國/台灣的篇章時,便也才能有嶄新的理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誠品線上網站;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作者文章列表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