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專題 / 時間流裡的繪聲繪影——台灣美術館交心秘笈
放.專題

《放・專題》今昔揉合中開枝展葉,臺南市美術館深探台灣美術史豐厚內蘊

2024.03.23
11:00am
/ 放言編輯部 丁瑄

涓滴匯流,積累臺灣美術史長河潺潺,不止於藍圖標的,更是臺南市美術館的現在進行式。

 

奶米色的日歐式混合古蹟,皎雪般的立方層疊當代建築,鄰近孔廟、武德殿、林百貨、司法博物館等古蹟群,南美館1、2館展現風采迥異的面容,卻也相互映照,點綴古都台南一脈相承的文化底蘊。

 



 

重新詮釋古蹟之美,警察署蛻變南美1館

 

在二戰劫後餘生,牆面留下彈孔鑽刺的刻痕,1931年竣工的1館原為舊時警察署,由臺南州技師梅澤捨次郎設計,採用當時流行裝飾藝術風格,大門建築弧型牆緣編紋著歐風飾帶,鑲嵌著拱型木構架透明窗,莊重而雅緻。仔細端詳,柱面上仍隱約可見過去為標誌警察機關識別漆上的赤色軌跡。

 

(南美館1館舊建體外牆樣貌)

 

走進大廳,左側便是台灣工藝美學巨擘顏水龍的大型馬賽克拼貼作品〈熱帶植物〉,是1972年饋贈給日籍好友小林平一的初識之禮,在日本311大地震後,因小林家屬感謝台灣對日援助,盼能將此作品回贈給台灣美術館,沒想到光是電話聯絡就被對方當詐騙,幸好最終與台南市政府接洽,成功把〈熱帶植物〉及其他165件捐贈藝術作品珍藏進南美館。

 

(南美館1館舊建體內〈熱帶植物〉館藏)

 

正前方往兩端延伸的對稱磨石子樓梯,簇擁著繽紛仿真花叢,鵝黃色燈光灑落其中,祥和沈靜氛圍充盈,不僅是呼應當期展覽「南國花園——蘇世雄紀念展」,更表露對一代釉雕大師蘇世雄於去(2023)年春天隕落的無盡追憶之情。

 

(南美館一館舊建體內的磨石子樓梯)

 

1館主建築後方的新建築體大堂內迎賓之寶,便是蘇世雄的〈絢爛南國 虹彩夢幻〉巨幅作品,在不同時分的陽光折射下,與屋頂的幾何支撐柱陰影疊映著,光暈為色澤斑斕的刻圖更添純淨美感。

 

(南美館1館新建體內的〈絢爛南國 虹彩夢幻〉館藏)

 

藏身於舊建體內、張開成蔭的大榕樹下,綻放著鮮嫩花卉,是志玲姐姐認養、聘請專業園丁整理維護的「幸福花園」。作為台南女兒的林志玲,在尋覓婚禮場地時對南美館一見傾心,也與這棵榕樹結下良緣,期盼依據季節變換花種,跟眾人分享奼紫嫣紅的美好時分。

 

(「志玲姐姐幸福花園」一隅)

 

可可香氣撲鼻,復古的摩登金屬吊燈、墨綠色的沙發座椅與木質小圓桌,榕樹旁的「溫故知新咖啡館」曾是警察單位的拘留室,如今暴戾之氣消散,轉為舒心啜飲場所,作為警方布令的扇形講台,也已成和緩的藝文講座或表演空間。

 

(南美館1館中的「溫故知新咖啡館」)

 

南美館期盼擴充展間,給予觀者更豐富的藝術體驗,原作為公園的偌大空間恰巧成為2館落腳的絕佳選址,為展品拓寬了伸展台。

 

 

汲取台南鳳凰木意象,流光恬靜的南美2館

 

強烈的五角形線條矗立於大小堆疊的矩形間,一襲亮白覆上粗獷的幾何建築,2館因翠綠植栽的妝點而溫潤,也顯得奇妙有趣。由台灣建築師石昭永與日本坂茂建築設計事務所共同設計,五角形象徵著台南特色的鳳凰花,頂端以鋼條相間製造出碎形遮蔭效果,建築具備實際調節功能,是富含藝術價值的綠建築。視覺上宛若大樹開展,為台南炎熱的氣候遮蔭,光線穿透樹葉,在場館內的牆面與地板可見光影漫漫,別具自然幽靜之美。

 

(南美館2館建築外觀)

 

2館外貌猶如拔地而起的火山,特具巧思置入雲霧圍繞的裝置藝術,為藝術家中谷芙二子的〈雲朵 #46741〉,來訪的民眾徜徉其中,發揮奇想,就能感受置身雲端的怡然暢快。映照著科技幻夢變化的〈分合隨緣〉,為楊英風「宇宙系列」的不鏽鋼雕塑作品之一,在凹凸鏡面的成像裡揉合四周虛實景況,亦是與觀者心境互動,訴說世間萬物離合皆隨緣。經民眾反映,強光照射下容易反光到鄰近住家或店舖窗內,館方便在靠馬路處沿線密集種樹,甚至設置大看板遮擋,倒也成了南美館出租廣告版位的機會,意想不到的發展令人莞爾。

 

(南美館2館外的〈分合隨緣〉裝置藝術)

 

延續昔日公園的開放式理念,即便不走入場館,也能漫步於建築錯位堆疊的方形空間,俯拾皆是休憩放鬆的好地點,實踐全民共享的藝術場域。原有的公有地下停車場也一反幽暗雜亂的既定印象,圓形的平面入口、簡潔俐落的垂直鋼條,自然光源在階梯與牆面上慢舞,也成為網美們爭相拍照打卡熱點。

 

(南美館2館旁的停車場入口)

 

純白牆圍滿溢流光、幾叢小樹綴上綠意,水波蕩漾投射在形如荷葉的玻璃桌,予人沁涼。展露未來花園意象的「南美春室」餐廳,坐擁2館最廣闊的透光空間,大片落地窗可讓訪客俯瞰古都美景。餐點採創新思維,開發台南在地美食新滋味,以玻璃工藝器皿裝盛,體現藝術的精神,這些循環再製的回收容器,落實環境永續經濟。

 

(南美館2館中的「南美春室」)

 

肩負文物修護善存使命、跨域合作活化空間使用,鋪墊台灣藝術發展基石

 

南美館的發展宗旨並非僅舊瓶裝新酒的形式再造,創新靈魂內始終懷抱著建構台灣美術史的精神,冀望能讓更多在地藝術家走入大眾視野。「第一任館長剛開始經營的時候,一直在思考,怎樣做出和三四十年來已存在的其他美術館不一樣的定位,也發現應徵南美館的求職者,很多人對台灣藝術界不了解,所以他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在地藝術家。這幾年我們更聚焦於台南藝術家,像翁崑德、蘇世雄、顏水龍老師,甚至是素人畫家洪通等。」現任館長林秋芳說明南美館定位的確立與演變,翁坤德與和陳澄波同為早期地方重要的美術人士,但卻不為眾人知曉,許多像他這樣埋沒在時間長河中的藝術家,需要契機被社會看見。

 

文化資產保存不易,美術館的典藏通常委外維護,古都台南集匯許多藝術大家與民間手藝大師,既然要梳理出台灣美術發展脈絡,南美館自然肩負著保存這些文化財產的使命,因而與中央政府申請前瞻計畫資金支持,跨域整合了文物修復、科學檢測與藝術史研究等專業,設立「美術科學研究中心」。「油畫裡面的狀況跟肉眼看到的不一樣,我們用遠紅外線等科學儀器來檢測,可以發現這幅畫作是如何構圖,使用什麼樣的技巧畫出來的,也能夠了解藝術家創作歷程。」林秋芳表示,目前展出的「藝術品.診療事—翁崑德的藝術與作品修護展」是南美館修復成果,修護展除了說明如何剖析作品創作歷程與修復手法外,亦陳列出維護器材,連令人意想不到的橡皮擦細屑竟也能成為重要用具,用來溫和清潔畫布後的髒污,讓畫作在修補的過程中不受損壞。

 

(修護展畫作前後對比)

 

(清潔畫布髒污的橡皮擦屑)

 

致力於提供藝術多元自由的表述空間,展覽也不再侷限於具體載體的畫作、雕刻等,只要是與主題契合的藝術表現,都可以是納入展廳內的對象。比如先前「信仰迴路」展中,加進阮劇團依據《十殿》劇情所做的裝置藝術,將十個收納箱挖洞,放入如賣假藥、不戴口罩等罪人在地獄所受的各種懲罰,不僅符合疫情時事,也呼應生死議題,饒富趣味。

 

而跨領域的結合,亦是南美館獨樹一幟的大特色,秉持躍躍欲試的好奇心,嘗試多樣詮釋,歡迎各種異界結盟或民間租借場地,活化美術館空間利用。無論是林志玲的婚宴、設計時裝秀或是音樂會,都是創意的產出。雖說接受各式可能,但仍堅守合作活動須符合「藝術創作」的初衷,不違背美術館本質,近年多次成為藝文話題風潮,一路走來證實自身經得起檢視,也著實帶給人們耳目一新的印象。

 

閒暇時光,不妨到南美館遊賞,以更為生活化的方式親近藝術,涵養身心靈,享受美的多向可能。

 

 

圖片來源:放言編輯丁瑄攝影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