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桑梓散步
放.高論
桑梓散步

【桑梓散步】劇場即政治:談《這不是個大使館》

2024.04.18
17:37pm
/ 李拓梓

當今社群時代,討論往往可以匿名掩臉,許多人說話也變得特別不客氣,社群意見如刀鋒,刀刀刺穿要害,欲置不同意見者於死地,一點討論的意思也無,自也讓人更不想坦露自己的政治意見⋯⋯

 

兩廳院與瑞士洛桑維蒂劇院委由里米尼紀錄劇團創作的作品《這不是個大使館》上週在台灣演出。這齣戲在歐洲巡演時,曾引起許多討論,有論者認為劇中部分台詞頌揚了兩蔣政權、把台灣民主歸功於英明領袖,看起來有屈從威權的傾向。也有相反意見,覺得內容太偏向講台灣在國際上被打壓、楚楚可憐的處境,太符合當前執政黨意識形態。也因此本劇在TIFA登台,才剛開始宣傳就引發話題,票券搶售一空,觀眾無不抱著看好戲的心情看你們怎麼演,一齣劇場政治學就此展開。



台灣政治避談統獨、劇場願意大方展示!

 

有一說台灣政治總想避談統獨,但台灣政治的分歧卻又是沿著統獨切開,想要避談此題,勢必根本無法談政治。也因此台灣有種「政治歸政治,XX歸XX」的奇妙說法,彷彿政治很骯髒,專業人士尤其應該能閃則閃。

 

其實台灣的問題不是統獨談的太多,而是因為統獨談得太少。因為談得少,所以互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因為一聽就覺得厭煩。須知公眾討論是為了知悉不同立場的存在,而不是為了說服彼此。是以如果逃避不談,那就是關閉了所有對話的可能,自己國內尚不對話,怎麼會期待有辦法跟對岸談、跟世界談?

 

尤其當今社群時代,討論往往可以匿名掩臉,許多人說話也變得特別不客氣,社群意見如刀鋒,刀刀刺穿要害,欲置不同意見者於死地,一點討論的意思也無,自也讓人更不想坦露自己的政治意見。這也讓台灣政治的公共討論空間越縮越小,彷彿任何討論都顯得骯髒多餘。此時此刻,卻有劇場人願意提供公眾討論舞台,討論台灣處境,一點也不怕被那些奇妙輿論批評玷污專業,也顯得難能可貴。

 

 

藉《這不是個大使館》感受到這個小島多元文化

 

《這不是個大使館》的舞台上有三位素人演員,退休大使、天然獨民間外交家、家裡在賣珍奶的音樂人,他們的世代、立場、主張皆有差異。因為不同的出身,而對政治各自有想法,他們對話、也有時候互相翻白眼,三個人的日常對話登上舞台,正巧也像是台灣人生活的日常,只要講到政治就是三個人四種意見。一開始也覺得某些主張刺耳,有點坐立難安,很怕等等看到翻桌。

 

奇妙的是,某一段讓我覺得不太喜歡的獨白展開時,另一位不同意見的演員卻拿出一隻手舉牌,上面寫著「我不同意」或者「不予置評」。那手舉牌的神奇,竟讓現場隱隱不安的氣氛有了緩解。演員在舞台上用行動告訴觀眾,對不同意見不同意但尊重,或置之一笑。多聽少說,嘗試知道這些主張所謂何來,又將如何而去,這樣的傾聽,不就是當前烏煙瘴氣的台灣政治最需要的元素嗎?

 

里米尼紀錄劇團以「紀錄」聞名,導演在排練中不斷讓演員們抽絲剝繭的檢視自己和他人的立場,認識彼此的差異,然後講出自己的故事,這也是有陣子很流行的「審議民主」想建立的典範。政治修羅場上無法追得的理想,卻可以在像這樣荒謬的「在劇院裡建立一個使館」倡議上獲得,於是舞台上的三位演員有了各自敘事的任務,他們把彼此的差異展現出來,告訴全世界,台灣是什麼,如何成為一個不同意見紛陳,彼此經常劍拔弩張,卻又和樂安詳的「國家」。

 

政論節目、社群媒體說的總是太多,每個人都說的義憤填膺,卻很少有人願意好好的聽。《這不是個大使館》裡頭有句台詞說,我們三個台灣人就有三種意見,何況台灣和中國?其實他們三個人的意見,也不代表所有台灣人,只是簡單的區分出三種極主流的台灣政治意見,讓世界看到台灣內部的差異和來由。

 

《這不是個大使館》的製作團隊嘗試要把多種意見共陳,是很好的作法。民主多元的社會並不該害怕歧見,有歧見並勇於表達,才是健康的展現。舞台上的演員彼此傾聽、互相抗議。他們在排戲時早已朝夕相處,相信早也結為好友,自然也更會顧全彼此的感受,適度的修正自己的主張,或者是收斂自己對異議的不喜歡,這便是傾聽與共識的一環。

 

曾幾何時,我們因為陷入社群同溫層的同仇敵愾,每天氣噗噗的批評著誰的謬論,卻忘記這些主張其來有自,生活本有差別、主張本有歧異,這是每天生活的日常。當我們都崇尚多元、倡議自由,卻忘了這時候真的是「容忍比自由更為重要」。事實上也是因為有對不同意見的容忍,才能擁有真實的自由,這不也是當年政治哲學在定義自由、討論自由時經常激辯的議題嗎?

 

回到《這不是個大使館》的舞台,流暢的節奏、精煉的台詞、演員和觀眾彼此心境的顧全,構成了整部戲的主旋律。這幾年台灣有很多和政治、本土有關的劇碼,有些為了塞進國族主義,不知不覺就做成樣板戲;也有些因為內容和意識形態實在太退流行,被認為比國族宣傳劇還不如,可能還隱隱還有歧視異議的味道。

 

遠來的和尚里米尼紀錄劇團不慍不火、不卑不亢的把台灣的多元差異,具體而微的呈現在舞台上,讓全世界走進劇場的觀眾,都可以藉著這部戲,感受到這個小島、小國的有趣和多元、相同和不同,容或我們不可能同意劇中的每一段敘事,但只演員消舉起「我不同意」的牌子,好像一切也就變得可以接受,於是民主台灣浮現了,那些不滿、不快與不悅,都暫時被放到腦後去了。

 

 

圖片來源:opentix訂票網站、文化部官網;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