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澳洲而言,開發太空技術不僅能發揮其在資源產業上的優勢,也能拓展這些技術在資源產業中的應用範疇...
國立研究機構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等集團正開發可用於太空的探測車等設備,《日經》報導,CSIRO以將採礦技術應用於月球和火星為目標,該機構開發了遠程操作的採礦機器人、傳感器以及採掘設備M,已經應用於地下深部狹窄坑道等危險區域。
以下為《日本經濟新聞》全文報導:
澳洲資源產業進軍太空事業,擅長危險區域的採掘技術
澳洲正積極進軍太空事業,利用在特殊環境中的資源開採知識,開發可用於太空的探測車等設備。參與的機構包括國立研究機構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澳洲資源巨頭BHP集團及英澳資源巨頭力拓集團等,這些企業在全球日益激烈的月球探測競爭中展現出重要影響力。
CSIRO以將採礦技術應用於月球和火星為目標,該機構開發了遠程操作的採礦機器人、傳感器以及採掘設備,這些技術已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GPS)無法使用的地下深部狹窄坑道,或是被粉塵覆蓋、暴露於極端高溫環境中的露天開採場,這些都是其在危險區域的技術優勢所在。
在太空領域,CSIRO與美國航空大廠波音公司合作,開發了高性能的傳感器,並於3月搭載在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火箭上,抵達國際太空站(ISS)。這些傳感器作為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飛行機器人「Astrobee」的「眼睛」,為研究人員提供即時的太空數據。這些系統未來也有望安裝在NASA主導的月球軌道站等計畫中的太空站上。
在澳洲,除了CSIRO,其他資源產業巨頭如BHP和力拓也參與了不同的聯盟,目標是開發澳洲首輛月球探測車。如果這些計畫成功,預計將參與NASA從月球採集土壤的任務。澳洲能源巨頭伍德賽德能源集團(Woodside Energy Group)則正在協助NASA在離岸設施進行機器人測試。
BHP等組成的聯盟「ELO2」的工程師表示,月球上的水將成為「改變經濟的重要一步」。水可通過電解產生氫氣和氧氣,進而製造火箭燃料,「如此一來,月球將成為宇宙的加油站」,他們充滿熱情地表示。
然而,太空事業的商業化仍面臨挑戰。僅運送物資到月球每公斤就需花費100萬到200萬美元(約合1億4700萬到2億9500萬新台幣)。此外,還有法律及環境方面的顧慮。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全球太空產業的市場規模預計到2035年將擴大至現今的三倍,達1.8兆美元。澳洲於2018年設立太空局,並立下目標,在2030年前將太空產業規模擴大三倍,達120億澳元(約合1.2兆新台幣),並創造2萬個就業機會。
對澳洲而言,開發太空技術不僅能發揮其在資源產業上的優勢,也能拓展這些技術在資源產業中的應用範疇。例如,搭載於火星探測車的LIBS(雷射誘發擊穿光譜法)傳感器技術,已開始廣泛應用於鋰探測領域。在投資金額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太空領域的傳感器及提高能源效率的技術將反過來促進其本業的發展。
全球月球探測競爭日益激烈。NASA主導的「阿爾忒彌斯計畫」目標在2026年重啟載人月球探測。計畫中的月球軌道站將由歐洲太空總署(ESA)、日本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共同參與,並可能成為火星探測中繼站的基礎設施。中國也計劃在2030年前將太空人送上月球。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