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國際
放.新聞
國際

日本農業人力不足成糧食安全最大風險...《日經》:全面轉向AI為重要關鍵

2024.11.25
15:47pm
/ 放言編輯部 謝曉菁

擺脫仍依賴手工操作的農業,並全面轉向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的「智慧農業」,是決定日本糧食供應可持續性的重要關鍵。

 

2024年日本農民較去年減少4%,且65歲以上的從業者占八成,農林水產省預測,到2030年,水稻、小麥和大豆等作物的耕地面積將比2020年減少34%,降至142萬公頃,農業人力不足成為該國糧食安全最大風險。根據《日經》報導,擺脫仍依賴手工操作的農業,全面轉向人工智能(AI)等先進技術的「智慧農業」,是決定日本國內糧食供應可持續的重要關鍵。



以下為《日本經濟新聞》全文報導:

 

日本農家減少,糧食安全的最大風險

 

日本農業人力不足問題已成為國內糧食安全的最大風險。擺脫仍依賴手工操作的農業,並全面轉向利用人工智能(AI)等先進數位技術的「智慧農業」,是決定國內糧食供應可持續性的重要關鍵。

 

「農業從業人員正以驚人的速度減少,農地面積也大幅縮減,現有面積不足以確保糧食安全。」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在12日的上任記者會上表達了危機感。

 

根據農林水產省的數據,2024年主要以農業為職業的基幹農業從業人員(概算值)比去年減少了4%,降至111萬人,僅為2005年的一半左右。其中65歲以上的從業者占到八成,未來從業人員的進一步減少已無法避免。

 

政府於今年5月修改了被稱為「農政憲法」的《糧食、農業及農村基本法》,並將糧食安全的確保列為基本理念。該法將糧食安全定義為「優質的糧食以合理價格穩定供應,且國民人人都能獲得的狀態」。

 

政府將2025年度起的五年定為「農業結構轉型集中對策期」。今年10月施行的《智慧農業法》則鼓勵農家利用數位技術和AI以減少勞力需求。

 

青森縣弘前市的「もりやま園」負責人森山聰彥目標在2028年前將單位時間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到2016年的4倍。他表示:「最低工資上漲導致勞動成本逼近極限,不引進機械就只能選擇廢業。」

 

該公司在2020年引入了蘋果自動分選機,使銷售額增加了2.7倍。他們還推行在狹窄間距種植小型樹木以提高收成效率的「高密植栽培」方式,這種技術在歐洲等地已經普及。森山表示:「即使是臨時工也能完成的作業增加了,同時能更早準確地掌握按等級劃分的庫存量及交期,這提升了高價交易的可能性。」

 

然而,在以大規模農業難以實現的日本,因機械引進的初期成本回收困難,智慧農業的普及速度緩慢。此外,中山間地區的通信環境建設也成為潛在的瓶頸。

 

6月的參議院農林水產委員會上,時任農林水產副大臣鈴木憲和透露,全國有10萬公頃的農地部分或全部無法使用手機等通信工具,這相當於全國農地的2.3%。鈴木表示:「我們將與總務省等部門合作,努力改善通信環境。」

 

農林水產省預測,到2030年,水稻、小麥和大豆等作物的耕地面積將比2020年減少34%,降至142萬公頃。果樹的耕地面積則預計減少45%,僅剩11萬公頃,情況更為嚴峻。

 

這些挑戰也成為新進入農業領域的障礙。根據農林水產省數據,2022年通過自行調配土地和資金進入農業的新手有3870人,比2018年增加了630人。其中52%的新手集中於蔬菜種植,而稻作和果樹等面積收益率較低的作物僅占10%以上。

 

與稻作相比,果樹的機械化進程較慢,再加上繼承人不足、新手入門難,形成了廢業的惡性循環。

 

荷蘭的國土面積雖與九州相當,但2023年農產品出口額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該國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集中生產高利潤農產品,並全力推進研究開發與創業企業的培育。

 

智慧農業在該國普及,甚至有人說,農民待在電腦前的時間比在農地上的時間還要多。

 

根據矢野經濟研究所的數據,日本國內智慧農業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2年度的303億日圓增至2029年度的709億日圓,約為原來的兩倍。全球市場也預期擴大,對於日本的農機製造商等是極大的商機。

 

對農業政策頗有研究的日本綜合研究所三輪泰史指出:「日本在智慧農業技術上與其他國家差距已逐漸縮小,但普及進展依然滯後。」

 

他特別提到,在中山間地區等支援薄弱的地方,如何增加支持農家的企業與組織至關重要。他強調:「通過共享昂貴農機及支持研究開發等方式,協助農家的體系建設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圖片來源: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