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孢子隨新竹的風,扎根香山的土壤:客家孩子石乃文用藝術行動 勾勒老化城鎮的幸福笑容

2024.12.03
16:30pm
/ 放言編輯部 葉思彤

你對新竹香山的認識有多少呢?從新竹市區駛向香山不過幾十分鐘,窗外的風景漸漸從繁華的街景,轉向令人心動的山海風光,以及傳統產業的老派浪漫。截然不同的步調與魅力,讓部分年輕人嚮往移居在此。石乃文和她的夥伴楊雨珊共創孢子蒝工作室,以藝術串聯社區,喚醒老化社區,不僅讓香山的在地特色重新盛放,也為自己的生命留下鮮明的軌跡。


穿越迷霧:大病後的醒悟與築夢香山

 

腳步放慢的石乃文,開始有餘裕思考自己想做的事情,決定以夥伴楊雨珊在香山老家為「孢子蒝工作室」辦公據點,從台中搬到新竹生活。石乃文坦言,一開始和夥伴其實不曉得具體的創業內容,只是先創立公司,並決定先嘗試申請客委會返鄉青年計畫,結果幸運地雀屏中選。回想起這個轉折,石乃文感謝這個看似有些倉促的決定,因為開設工作室,讓自己潛心投入其中,接觸到更多人,從負面情緒抽離,心態逐漸從封閉轉向開放。

 

乃文和夥伴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漸發現景觀設計的專業背景為她們帶來了獨特的優勢。她們擅長將腦中的構想化為圖像,用視覺化的方式清晰地傳達複雜概念。此外,設計系訓練中解決問題與產出作品的習慣,使她們在執行計畫與活動時,能以目標為導向,精準地轉化創意為具體成果,讓每一步都落實於行動之中。



孢子蒝的第一哩路:用年輕的手重塑香山的傳統溫度


孢子蒝創立之刊物《手工孢子》


孢子蒝的創立之初,首先推出了在地刊物《手工孢子》。因為不理解香山的緣故,一開始的田野調查有點像交作業,是為了完成刊物內容,而深入香山各社區、產業,沒有門路的她們,透過參加不同活動來累積人脈,乃文笑著形容這個過程像是不斷在「刷存在感」。

 

翻開《手工孢子》,刊物從封面到內頁的設計皆精緻用心,主題內容包羅萬象,展現了乃文與夥伴在香山生活的所見所聞。無論是她們首次在香山過年的點滴、將香山十七公里的海岸線串聯成旅遊路線的構想,還是記錄在地青農的創業故事,都一一呈現在刊物中。因此,《手工孢子》不僅是一本雜誌,更記載乃文與夥伴的生命經驗,以及孢子蒝成長的足跡。


孢子蒝創立之刊物《手工孢子》


至於刊物上選用的標語「用年青人的手,做古早人的工」,是乃文和夥伴希望將香山的質樸凸顯出來,相較於新竹市區給人高消費的印象,香山地區保留了許多正在默默消失的傳統產業,乃文和夥伴希望用年輕人的方式重新轉譯,讓傳統工藝的身影留下來並被看見。此外,乃文想要傳遞出古早人做的事情,有科技無法追趕上的溫度,總是親力親為投入一切,正如同孢子蒝的初衷。 


以真心交陪 凝聚香山情感



孢子蒝舉辦「茄苳農村宴」活動


從刊物之後,孢子蒝觸及到的計畫、開創的活動越來越多元,讓乃文記憶猶新的是,配合環保局計畫推出的「農村宴」。宴會前,首先舉辦餐桌計畫,邀中華大學學生一同集思廣益,並請主廚以專業判斷可行性,製作特色料理。另外,連絡在地小農準備食材、布置活動空間、尋找冰置食材的地點… …都是浩大的工程。

 

活動當天,早晨七、八點一行人進廚房,直到下午四點才有喘息的時間,從切菜、備料到場地布置,一切從零開始,雖然勞累,乃文揚起嘴角形容,覺得有種幹了一件大事的滿足感,因為找尋食材的過程中,踏遍香山的農家、牧場、漁業,讓孢子蒝的人際網絡編織得更加密集,也認識到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珍貴價值。

 

問起乃文為何會選擇用吃的角度切入,乃文解釋,因為來參與活動的民眾雖然來自不同的背景,但大家都愛吃,透過吃把大家串聯起來,是最適合不過。另外,聚餐的過程,可以分享彼此的故事,迅速地凝聚眾人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乃文和夥伴在辦活動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孢子蒝與在地人的連結越來越緊密。起初,她們需要花大量心力宣傳,活動主要吸引竹科的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參與。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她們驚喜地發現活動的受眾非常多元,許多中老年人也展現出濃厚的興趣。活動一開放報名,往往在半小時內就額滿,口碑迅速傳開,最終累積了一批忠實支持者。

 

野山之隅:以藝術為種,灌溉香山的日常與人情

孢子蒝舉辦「野山之隅」活動


另外,孢子蒝也催生了「野山之隅」的系列活動,這是屬於香山的農村藝術創作季,並首度嘗試以「民間自發」的方式開展。乃文解釋,強調「民間自發」是因為希望和官方香山濕地藝術季做出區別,孢子蒝舉辦的活動是自己拿計畫,並在有限的資源下艱困完成。曾有一路看著孢子蒝成長的攝影師比喻:「官方的活動常動輒百萬,像颱風帶來大量雨水;但孢子蒝的存在像水利設施一樣細水長流,把人留下來,並澆灌回原地。」

「野山之隅」結合三個社區、三組藝術家和三個串聯點位,精心策劃了一場真正屬於香山的藝術共創行動。其中一項作品為「堤畔踩青」,是藍染藝術家攜手中隘社區居民完成。乃文回憶起活動發想初期,發覺中隘社區長輩對自身生活環境瞭若指掌,不但對社區旁的鹽港溪堤畔上的艾草、構樹等植物如數家珍,還對植物可拿來做手工、燒柴等用途相當熟悉。 

因此,中隘社區決定以植物移印染為主題,孢子蒝則擔任陪伴者的角色,媒合藍染藝術家進行教學,除了岸邊的植物,甚至有人發揮創意印上廚房的洋蔥皮,增加紋路的豐富度。當作品完成後,巨幅的布匹從三樓垂掛到一樓,藍天下,印染在白布上的花草彷彿綻放出新的生命。


堤畔踩青活動中完成的染布作品

 

參加活動的大哥大姐,雖然謙稱自己終其一生只會農作,卻主動幫忙洗布、洗葉子,作品完成後,他們臉上顯露出前所未有的自信,敢於和自己的孫子炫耀、親朋好友侃侃而談創作歷程,相當樂在其中。這也讓乃文體會到,社區陪伴不只有共餐的形式,也可以是多元的創作互動。

 

被拐來的台中人扎根香山 以陪伴撫平地方創傷 

 

在移居之前,石乃文可說是對香山一無所知,即便真的搬到新竹居住,雙腳踏在香山的土地上,但她的心卻如同漂泊的異鄉人,找不到歸屬感,總對著其他人開玩笑:「我是從台中被拐來的」。但經過兩三年深入在地社區,和居民建立深刻的聯繫後,石乃文自信地說:「現在我會說我是半個香山人!在台中的家鄉時,恐怕不會有動機去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與文化,但因為這份工作,讓我能夠與非親非故的人締結關係,這是很珍貴的事!」

 

接觸社區的過程中,石乃文不諱言一開始這些在地居民其實不太相信她們。由於大學生農村洄游競賽、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計畫的盛行,不少青年進入社區,計畫落幕即離開。但對於這些居民來說,他們曾用真心接納過這群陌生人一段時光,學生的離開,讓他們的心不願再打開。

 

石乃文認為計畫的初衷都是良善的,但礙於學生身分與執行期程、經費短缺等困難,讓這些年輕人難以在一個地方待太久,然而,居民的信任感在學生漸漸離去後逐漸被消磨,地方創生演變為地方創傷,於是,乃文和她的夥伴努力表明自己想長住香山,並推廣在地文化的決心,耐心地用陪伴讓居民的傷口被撫平。


走出課本的框架:用雙腳與心靈探索生活美好


茄苳國小的徒步社區之旅


不久前,孢子蒝帶領茄苳國小的小朋友進行小旅行活動,這場校外教學沒有遊覽車、昂貴的門票費用,僅以徒步的方式從學校走到古厝展覽。對小朋友來說,路線和平時生活的場域重疊,但透過孢子蒝的導覽,孩子們第一次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熟悉的環境,發現了未曾留意的新地方,歡笑、驚嘆聲在過程不間斷,乃文認為這是最好的回饋,這種情感的交流是雙向的,不只小朋友獲得新體驗,乃文和她的夥伴也從中感受到心靈的富足。

 

乃文回憶起童年時光,形容自己是個在銅鑼外婆家長大的野孩子。小時候,她總愛在溪邊玩水,這段時光深深烙印在她的腦海裡。她說:「回想在銅鑼生活的日子,長大後會細細品味和咀嚼,才明白創造美好的回憶,對小朋友來說多麼重要,對長大的他們也一樣重要。」

 

此外,帶關埔國小的小朋友到傳統市場的經驗,也讓乃文印象深刻。由於這些孩子的學校鄰近大型賣場,他們的日常生活幾乎與傳統市場毫無交集。為了讓孩子們接觸不同的文化與場域,乃文和夥伴特別設計了這場活動,鼓勵孩子記錄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並與攤販交流,從中體驗傳統市場帶來的新鮮刺激,為孩子們打開一扇嶄新的感官之門。

孢子蒝帶關埔國小的小朋友逛傳統市場


「之前看過一本書很有感觸,書中提到,我們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快樂和幸福這件事情,而這些感受都是透過體驗而來,所以人應該去體驗各種不同的事情。」秉持著這樣的精神,乃文希望孩子們不僅能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也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連結,這些是超市、課本難以學到的寶貴經驗。

 

從微塵中發芽 成就香山的繁盛

 

問起乃文是否對於現在選擇的生活感受到踏實,抑或會因為和大多同齡人的生活水平、交友圈的差異感到焦慮。乃文坦言,在臺北和朋友見面時,看著他們光鮮亮麗的打扮、下班後到酒吧喝酒的生活,偶爾還是會因為自己走了一條人煙罕至的道路感到疑惑。不過,某天到濕地跟著在地漁民挖赤嘴,望著整片澄澈的天空與海岸在遠方交融,幾乎是沒有天際線,那個當下,乃文心中瞬間明朗,她現在選擇在香山的生活、工作是自己真心喜歡的。




孢子蒝舉辦香山濕地生態走讀活動

如今的孢子蒝漸漸長成乃文和夥伴在命名時共同的期許,「孢子」是脫離親本發育成新個體的小單位,「蒝」則形容植物生長欣欣向榮之貌,如同25歲的她們在金錢與人脈的匱乏下,微小卻堅韌地一點點茁壯,將對香山的愛化為持續滋養地方的創生力量,感染土地上的每個人。

 

 

圖片來源:孢子蒝提供、放言編輯部拍攝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