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阿嬤九十,他決定拋下都市,回美濃找人生新可能!
高雄美濃的清晨,空氣中瀰漫著露水的清香,幾聲「咩咩」的羊叫劃破寧靜,羊舍裡的黑腹綿羊正悠然覓食,迎接新一天的到來。這裡是「樂愛餵羊」,一個承載夢想與親情的園地,也是黃仕傑一家三口的心血結晶。
作為道地的美濃客家人,黃仕傑曾是台北都市職場裡的一員。五年前,為了陪伴年邁的阿嬤和年幼的兒子,他毅然放下城市的忙碌節奏,回到了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笑著回憶:「當時沒想太多,兒子喜歡羊,就蓋了羊舍。沒想到,這樣的簡單開始,卻讓人生意外展開了全新篇章。」
黃仕傑為了孩子返鄉,與家人共同打造的夢想園地「樂愛餵羊」
上班族不打卡了!返鄉養羊,還種出人生滋味!
黃仕傑曾是一名標準的都市職場人。他畢業於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早年在國科會擔任研究助理,後來又從事過教育訓練、行銷企劃等工作。「那段日子很忙碌,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他的履歷表像極了生活在繁華都市的精英,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讓他感到疲憊。
「阿嬤快九十歲了,我從小是她帶大的,想回來陪陪她。加上那時孩子剛出生,我們希望給孩子更多時間和空間。」於是,2019年,黃仕傑與妻子、兒子毅然從台北搬回美濃,踏上了一條與過往截然不同的道路。
初到美濃,他從友善耕作開始,翻閱書籍、向當地農友請教,並參與在地組織的活動。「家裡有田,就當作練習吧。」他笑著回憶。雖然起步艱難,但一步步地摸索,看到田間作物的成長,他感受到都市生活中從未有過的成就感。
「樂愛餵羊」是為了熱愛大自然和動物的樂樂,與家人共同親手打造的夢想
樂愛餵羊的起點:孩子愛餵羊,全家動手蓋羊舍!
樂愛餵羊,這個名字帶著濃厚的家庭印記,靈感來自他兒子樂樂。黃仕傑語帶笑意的分享:「樂樂屬羊,也特別喜歡餵羊,為了滿足孩子的夢想,回美濃後,我們在田間圍圍籬、蓋羊舍,飼養了幾隻黑腹綿羊。一開始只是想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沒想到實際行動後成了整個園地的起點。」
美濃友善耕作147香米
園地裡不僅有羊,還栽種了白玉蘿蔔、毛豆、橙蜜香番茄等多樣作物。他將農作與親子體驗相結合,設計了插秧、採收、除草等活動,讓孩子與家庭感受自然與土地的連結。「我們希望參加活動的人能體驗到農業的快樂,理解土地對我們的重要性。」如今,樂愛餵羊已成為食農教育的重要據點,吸引著更多家庭的到來。
黃仕傑在音樂會上表演客語歌曲
親子共讀、客語教唱,多元體驗玩出新火花
返鄉後,黃仕傑不僅耕耘田野,也透過教育與文化的結合,延續了在地故事,創造出一系列多元活動。「我們舉辦客語歌曲教學、親子繪本工作坊,還有戶外的登山、溯溪、生態導覽,讓文化與自然結合。」這些活動既有趣又實用,吸引了美濃當地的學校和家庭參與其中。
美濃黃蝶翠谷溯溪初級體驗
黃仕傑還提到,他的弟弟黃瑋傑是一名客語創作歌手,兄弟倆攜手舉辦了多場音樂會。最近的一場活動中,他們分別至美濃的六所學校與當地的社區發展協會表演,邀請了小朋友、長輩與在地年輕人共同登台演出。「看到大家在舞台上唱客語歌,那種自信與喜悅,是對我們最大的回饋。」
黃仕傑到美濃當地小學舉辦DIY課程
桌遊巡校、啤酒上架,美濃玩出新花樣
黃仕傑所設計的系列活動不僅僅是親子樂園,也是教育的實驗場。談到友善耕作,氣候變遷、病蟲害等問題時常帶來挑戰。他苦笑著分享了一次難忘的經歷:「疫情期間種的白玉蘿蔔,眼看就要收成,我卻確診隔離五天。回到田裡,全軍覆沒。」面對失敗,他選擇堅持:「農業教會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自然的無常,然後學會調適與重來。」
除了耕作,他的活動設計緊扣美濃的在地特色,從綠色小旅行到生態導覽,都以環境教育為核心。帶領參與者深入母樹林、黃蝶翠谷等生態寶地、了解水雉的棲地保護,甚至設計以美濃特色為主題的桌遊。「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活動,不僅連結家庭,也讓大家更認識這片土地。」
露葉蒔氛--紅茶精釀啤酒(左)、濃情蜜意--精釀蜂蜜氣泡酒(右)
他也嘗試與當地的農友、小農和店家合作,推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如以美濃特色紅茶與蜂蜜為基底的精釀啤酒與氣泡酒,將地方農業與文創結合,「這些產品是我們與當地小農合作的成果,既是收入來源,也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美濃的故事。」
農村體驗活動
此外,他還與美濃的吉東、福安、中壇國小等學校合作,舉辦一系列以客語與農業文化為主題的活動。「我們正在研發一款以美濃為主題的桌遊,將結合生態、文化與遊戲,進入學校進行巡迴教學。」活動中,學生們透過遊戲學習客語,了解當地的生態與歷史。「希望孩子們不僅學會語言,還能對自己的家鄉有更深的認識與驕傲。」他補充。
「回到美濃這五年,是我人生最開心的時光。」
對於返鄉五年的經歷,黃仕傑深有感觸。「我現在的狀態,比當時在台北舒服多了。」他認為,回到家鄉最大的收穫是能陪伴家人,並與孩子一起探索田野、山林的樂趣。從一開始的忐忑,到如今的從容,黃仕傑一家已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文化與土地是一體的,我們的活動就像是這兩者的橋樑,讓更多人看見美濃的魅力。」他希望「樂愛餵羊」能成為更多人重新認識農業、文化與自然的橋樑,也為未來的在地發展點燃更多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放言記者林可妮|攝影、黃仕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