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讀者投書|罷免親中勢力以守護台灣未來

2025.02.26
17:25pm
/ 放.擂台

罷免行動不只是一次政治事件,而是台灣民主體制健全化的重要里程碑。透過公民的參與與監督,台灣可以向世界證明,民主制度不僅能夠抵禦外部勢力的滲透,更能夠透過內部調整來強化自身...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近年來台灣政治環境日益複雜,中國對台灣的滲透手法也日趨多樣化,涵蓋經濟利誘、資訊操控、政黨影響與選舉干預。這些行動的終極目標,是削弱台灣的民主機制,讓台灣逐步向中國靠攏,甚至在未來不戰而降。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公民社會發起的罷免運動不僅是政治問責的表現,更是一場保衛民主與國家主權的行動。

 

中國對台滲透的手段不僅是軍事威脅,更透過經濟與政治滲透來影響台灣內部運作。其中最明顯的策略之一就是透過親中政黨來影響台灣的政策與民意。例如國民黨長期與中國維持密切關係,過去曾推動「九二共識」,近年來更試圖淡化中國威脅,甚至提出親中經貿政策。

 

民眾黨雖標榜「中間路線」,但其在多項國安議題與兩岸政策上的立場卻與中國的政治利益不謀而合。例如柯文哲曾多次參與「雙城論壇」,為中國的統戰提供舞台,讓北京得以對台灣社會傳遞影響力。這些政黨與中國之間的聯繫讓外界憂心,台灣的政治決策是否已受到外部勢力的影響,進而損害台灣的民主發展。

 

中國對藍白政黨的滲透並不僅限於政黨本身,還包括媒體、經濟合作、甚至學術界的影響力操作。例如中國資金透過第三方企業或學術合作計畫進入台灣,支持親中言論、干預學術自由,甚至影響媒體報導方向。許多立委透過與中國企業或機構的合作,在經濟層面上與中國形成利益關係,使其在國會中的投票與發言方向逐步向中國靠攏。這些滲透行動不僅危害台灣民主,也削弱了政府維護國安的能力。

 

立法院內部的親中行為已經直接影響台灣的政策走向。部分藍白立委在立法院內阻撓對中國的防禦性法案,反對強化國安與資安法規,甚至在軍事預算上削減國防開支,使台灣在面對中國威脅時更加脆弱。他們也積極透過立法院議事程序來製造混亂,例如藉由不合理的程序發動攻擊,削弱執政黨的治理能力,使政府在對抗中國影響力時更加掣肘。這些行為不僅損害國家利益,更直接威脅到台灣的民主體制。

 

在這樣的情勢下,公民發起的罷免行動成為最直接的防衛機制。台灣的罷免制度賦予公民權力,在發現民意代表違背選民期望、甚至危害國家利益時,可以透過民主程序將其撤換。這場罷免行動的正當性來自於兩點:第一,當選出的立委未能履行選民的期待,甚至與外部勢力掛勾,罷免即是民主制度內的合法制衡機制;第二,這些親中立委不僅違背台灣民意,更有可能在未來進一步推動對中國有利的法案,讓台灣在無形中失去自主決策能力。因此罷免不僅是對特定政治人物的懲罰,更是一種阻止中國進一步滲透的防衛行動。

 

罷免行動的推進雖然面臨挑戰,但台灣公民社會已展現高度的警覺性與行動力。例如許多公民團體積極監督立法院議事,揭露親中立委的行為,並發起罷免連署。此外社群媒體與獨立新聞機構也開始深入調查藍白政治人物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向公眾提供更透明的資訊,使選民能夠做出理性的決策。政府也應該強化《反滲透法》的執行,確保政治人物與政黨的財務與政策決策透明,防止外部勢力影響立法與行政機關。

 

然而罷免行動並非終點,而是台灣民主自我防衛的起點。除了罷免親中立委,台灣社會應該進一步推動政治透明度,提高公民對媒體資訊的辨識能力,確保未來不會再出現類似的滲透與影響。此外政府應該強化國安法規,確保任何受中國影響的政治人物或組織,都能受到適當的法律監管與約束。同時選民也應該提高警覺,在未來的選舉中,慎重選擇真正能代表台灣利益的政治人物,避免讓中國的代理人進入立法院或政府機構。

 

台灣的民主來之不易,但維護民主並不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每一位公民的義務。當中國透過各種手段試圖削弱台灣的民主時,人民有責任站出來,透過罷免與選舉等民主機制,清除那些可能危害國家安全與民主體制的政治人物。這不僅關乎政治,更關乎台灣的未來,因為唯有維持自由與民主,台灣才能真正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被外部勢力操控。

 

罷免行動不只是一次政治事件,而是台灣民主體制健全化的重要里程碑。透過公民的參與與監督,台灣可以向世界證明,民主制度不僅能夠抵禦外部勢力的滲透,更能夠透過內部調整來強化自身。這場罷免戰不僅是對親中勢力的挑戰,更是對台灣民主成熟度的測試,而人民的選擇將決定台灣未來的政治格局與國際地位。

 

 

圖片來源:周軒臉書.許智傑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