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國際
放.新聞
國際

川普強硬對中政策!美中正處「科學分裂」...《日經》專訪在美中國籍學者:科學發展不應遭政治干擾

2025.03.10
18:56pm
/ 放言編輯部 謝曉菁

《日經》示警,兩大科技強國的分裂,可能導致醫療、氣候變遷等全球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被延遲解決。

 

美國總統川普自上任以來,對中國的政策趨於強硬,學術界也可能面臨美中分裂的趨勢。《日經》訪問在美國工作的中國籍科學家指出,現在美中兩國的競爭日漸加劇,恐讓雙方的科技合作處面臨分裂,「但科學的發展不應遭政治干擾,如何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未來全球科研界的一大挑戰」。《日經》示警,兩大科技強國的分裂,可能導致醫療、氣候變遷等全球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被延遲解決。



以下為《日本經濟新聞》全文報導:

 

美中兩大國的「科學分裂」——在美中國研究者敲響警鐘

 

NASA研究員溫博士對美中科學對立表示悲觀

 

目前在美國工作的中國籍科學家,對其研究的持續性感到擔憂。隨著川普政府在第二任期內對中國的政策趨於強硬,學術界也可能面臨美中進一步分裂的趨勢。在第一任期時,因美國強化對中國學者的間諜調查,導致許多研究者選擇離開美國。這種兩大科技強國的分裂,可能導致醫療、氣候變遷等全球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被延遲解決。

 

「目前的美國充滿不確定因素。」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副研究員溫恩軒(Enshen Wen)如此表示。他在中國出生,於中國科學院取得博士學位,19年前為了氣候變遷研究而移居美國。他對於川普政府的就任感到危機意識。

 

他當初之所以選擇赴美,是因為美國的研究環境比中國更先進。他後來歸化成為美國公民,並目前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工作。「美國給了我研究的機會。」他對美國的感謝溢於言表,但他也指出,川普第一任期時,美國的政策已經出現重大變化。

 

「中國行動計畫」對中國研究者造成影響

 

自2018年起,美國政府啟動了針對中國間諜活動的「中國行動計畫(China Initiative)」,溫博士表示:「我認識許多中國研究者都曾因該計畫接受調查。」許多從公部門轉至私人機構的中國學者,不得不選擇離開美國。儘管這項計畫在2022年結束,但他坦言,「與中國學者透過電子郵件交流仍令人擔憂。」

 

「中國行動計畫」確實加強了對美國知識財產的保護,並使部分與中國政府有關聯的學者被判有罪。然而,許多案件因調查粗糙,最終未能成立,甚至無罪釋放。此外,此計畫也引發種族歧視的批評。

 

一位匿名的中國籍生物學研究員表示:「美國學術界中國學者的參與度明顯下降。」

 

美國學界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根據路透社(Reuters)2月24日的報導,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即將由邁克爾·克拉特西奧斯(Michael Kratsios)擔任負責人,他公開表示:「中國是我們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他承認中國在核融合與量子技術領域的進展令人警惕。

 

「美國的研究正成為中國間諜活動的目標」,這類聲音從未停止。美國媒體報導稱,2月20日,美國能源部(DOE)前高級官員在美國參議院委員會上指出,「中國研究人員正在竊取美國的電池與半導體技術。」目前,美國國會正在討論是否應限制中國研究者進入美國的研究機構。

 

川普第一任期內美中科學合作減少

 

川普政府第一任期內,美中科學界的分裂已經開始浮現,最明顯的指標之一就是共同論文數量的減少。美國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起,美中共同發表的論文占比開始下降。英國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在1月的一篇文章指出:「美中科學合作正處於危機之中,應避免進一步惡化。」

 

美中在科學領域互為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在美國的國際共同論文中,約30%與中國合作;而在中國,約40%涉及美國學者。然而,這種合作正逐漸減少。

 

根據**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研究團隊於2024年的調查發現,中國引用美國學術論文的比例自2016年以來逐漸下降。在學術界,論文被引用的頻率是衡量研究影響力的重要指標,而這一趨勢顯示,美中科學交流正面臨挑戰。

 

十年間約2萬名中國研究者離開美國

 

美國的科技發展一直仰賴來自全球的人才。自2000年以來,美國約40%的諾貝爾獎得主為移民學者,而中國長期以來是美國科學界的最大人才來源國,約**20%**的理工科博士生為中國留學生。

 

然而,川普政府的對華限制政策已影響了這一趨勢。《自然》報導,2022至2023年間,美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數量降至28萬9,526人,較2019至2020年的37萬2,532人減少約20%。

 

此外,中國研究者流失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根據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等機構的統計,2012年至2021年間,從美國移居海外的中國研究者達1萬8,012人,是2002至2011年間(5,599人)的約三倍。2019年,首次超過2,000名中國研究者離開美國,研究團隊認為,「中國行動計畫」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因。

 

對生命科學與能源領域影響深遠

 

多年來,中國政府鼓勵優秀學生出國深造,然後吸引海外學者回國,這使中國的科研能力迅速提升,並在學術論文的數量與質量上超越美國。

 

儘管如此,仍有不少中國研究者選擇留在美國,並已融入美國的科研文化與生活。這些學者充當美中科學交流的橋樑,但隨著更多中國研究者離開,這種聯繫正變得脆弱。

 

過去,美中科學合作在生命科學、能源技術領域產出豐碩成果,尤其是在疾病治療藥物開發方面。即便在競爭激烈的**人工智慧(AI)**領域,科學界普遍認為,美中合作能夠提升研究品質。

 

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NYU Abu Dhabi)等機構對超過35萬名AI科學家與500萬篇論文進行分析後發現,美國研究機構與中國合作的論文比未與中國合作的論文更容易被頂級學術會議採納。

 

美中對立升溫,但科學界仍期盼合作

 

美國政府認為,中國構成日益增長的安全威脅,這是事實。然而,科學界依然有許多聲音呼籲繼續加強美中合作。

 

來自**台灣的AI研究者林青雲(Ching-Yun Lin)**目前在美國創辦企業,並與中國研究者社群保持頻繁交流。他以第三方的立場表示:「所有科學家都應該為全人類的進步攜手合作。」

 

隨著美中競爭的加劇,雙方的科技合作正處於歷史轉折點。然而,科學的發展不應被政治干擾,如何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未來全球科研界的一大挑戰。

 

 

圖片來源:中央社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