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川普手術式一次性突襲,中國就無計可施。中國牆內網絡世界也是一片揶揄伊朗不堪一擊,就連香港信報都以社論嘲諷伊朗紙老虎力不從心讓美以入侵有恃無恐...
美國總統川普「耍詐」空襲伊朗核設施,正式介入以伊戰爭,舉世震驚,但也一洗川普龜縮(TACO)的罵名。儘管後續還有許多未知數,但作為伊朗重要盟友的中國,已註定成為此事的最大輸家。
中伊複雜關係
伊朗在核設施被炸後,其外長宣稱捍衛主權「保留所有選項」,國營媒體跟著報導,封鎖荷莫茲海峽已獲得伊朗國會支持,只待伊朗國家安全會議拍板。由於荷莫茲海峽是重要的全球航運通道,每天平均約二千萬桶原油通過該海峽,約占全球原油使用量的百分之廿,美國國務卿魯比歐隨即表示,封鎖海峽將是伊朗犯下的另一個「糟糕錯誤」,等於「經濟自殺」。值得注意的是,魯比歐還呼籲中國勸阻伊朗不要封鎖荷莫茲海峽。
魯比歐作此呼籲,十分耐人尋味,但他點出中國一個脆弱的節點,即對伊朗石油的依賴,以及一旦海峽被封,中國將首當其衝。這就要說到中國與伊朗的複雜關係。
伊朗對中國最大的價值有兩個,一個是石油,一個是外交。自從被國際制裁之後,伊朗石油的單一最大買家就是中國。中國趁著伊朗外交孤立,以折扣價購買伊朗幾乎所有的出口石油,利用秘密油輪船隊規避美國的制裁;而中國有一半的進口石油是經由荷莫茲海峽運輸。
海峽被封鎖、北京最危險
區區20英里寬的荷莫茲海峽(約32.19公里)究竟有多重要?根據華爾街日報,全球約20%石油和天然氣由此通行,每天數十艘巨型油輪進入兩條各寬兩英里的航道(約3.22公里),航道間則有2英里的緩衝區。盡管德黑蘭發出強烈威脅,但封鎖荷莫茲海峽說來容易,做來困難。鑑於伊朗自身出口的石油幾乎100%依賴此航道,此舉亦可稱為玉石俱焚。
表面上看,美國若要強行「解鎖」海峽,很可能與伊朗捲入全面戰爭,難免拖累美把軍力轉移亞太地區之戰略。不過,美國自2020年起已成為石油淨出口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愈來愈低。荷莫茲海峽一旦被封鎖,可能使得全球通脹升溫,增加美國消費者負擔,卻未必會對美國經濟構成太過沉重的持久打擊。
反觀中國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去年日均進口量達1110萬桶,其中約50%行經荷莫茲海峽,包括來自伊朗、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等海灣國家的石油。因此,該海峽若被封鎖,將嚴重損害北京的能源安全,並擾亂「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關鍵供應路線。
對夥伴態度曖昧?
此外,中國也是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兼投資國,近年中國對伊朗的基礎設施投入了大量資金,包括最近投入營運的西安至德黑蘭貨運專線等鐵路線,以鞏固貿易連通性。如果石油供應中斷、物流中斷,會讓中國損失慘重,成為最大輸家。特別是中國正努力扭轉經濟疲軟局面,能源價格上漲將是另一個令中國頭痛的問題。
所以說,除非中國有實力協助伊朗擊敗以色列、美國,否則根本沒有任何著力點,也沒有足夠動機去干涉這場戰爭,但今天中國並沒有這樣的軍力。
因此外界都看到,在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戰爭時,中國的態度就顯得曖昧,只是重複人道主義那一套陳腔濫調,並沒有像伊朗那樣「譴責」以色列。等到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後,中國也只是在安理會譴責美國空襲聯合國原子能機構監管下的核設施,卻避免觸及戰爭誰是誰非等問題。中國唯一的作為是宣稱已從伊朗和以色列撤僑幾百人。
伊朗對中國的另一個利用價值是外交。中國扶植伊朗和「反美軸心」,就是希望出現制衡親美中東政權的力量,讓美國、其他中東國家投鼠忌器,並通過「只有我可以說服伊朗」這樣的煙幕,促成類似年前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大和解協議那樣的突破,去彰顯自身的大國國力。
《紐約時報》當地時間20日文章指出,2023年伊、阿復交達成協議,北京被外界認為扮演關鍵促成者,中方儼然已成為中東重要權力掮客。然而,隨著美以聯手攻擊伊朗,中國在中東影響力的局限性逐漸凸顯。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東問題專家朱兆一撰文表示,中國不可能向伊朗提供「無條件保護」,也不可能在軍事上對抗美國和以色列。他說,「中東動盪對中國既是挑戰也是考驗」。
《富比世》分析,目前在中東地區,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處於競爭態勢,如果中國採取果斷行動馳援伊朗,將疏遠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波斯灣原油供應國;若中國選擇不採取任何對伊朗有利的行動,以色列的打擊將繼續削弱伊朗的實力,這將會使中東以外的中國合作夥伴對北京打上問號,並記住中國在壓力下的承諾不可靠。簡單說,中國在伊朗就是一個搭便車(free-rider)的角色,一方面有大量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卻無法提供任何安全保障。
川普突襲的反思
學者沈旭輝認為,美國透過這次行動釋放了並未離開中東的強烈訊號,中東各國日後引入中國資金時,也多了投鼠忌器。當整個伊朗陣營不再成氣候,以色列的區域霸主、美國代理人地位重新得到肯定,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對美國陽奉陰違的空間就會減少。中國過去二十年以為可以逐步通過經濟、外交手腕滲入中東,雖然不至於被瞬間打回原形,但失去了一個有力槓桿,實力自會受損。
沈旭輝指出,中國外交一直強調所謂「no strings attached」(沒有附加條件、不求回報),其實唯利是圖,伊朗不會不知道在中國利益而言,最理想的結局,絕對和官方立場剛好相反:最好戰爭曠日持久下去,讓美軍捲入得越深越好、伊朗人民傷亡越嚴重越好,屆時既可以虛耗美國國力,轉移美國在太平洋的關注,又可以利用戰爭激起的反美主義,在中東擴大自身利益、在西方宣傳左翼理論。屆時才有資格擔任調解員,去通過外交手段,儘量保住在中東的經濟利益。
可是現在面對川普手術式一次性突襲,中國就無計可施。中國牆內網絡世界也是一片揶揄伊朗不堪一擊,就連香港信報都以社論嘲諷伊朗紙老虎力不從心讓美以入侵有恃無恐,說明北京並不願意、也不敢徹底站在以色列和美國的對立面。
無論如何,美國出動B─2轟炸機打擊伊朗核設施,在印太地區釋出戰略訊號,顯示美國並未退回孤立主義,在國家利益與盟友安全受威脅時仍會果斷出手,有助重建美國在印太地區抵禦中國大陸的嚇阻力。這可能牽動中國評估是否攻打台灣或推進其他領土主張。
川普這次的突襲難免令人聯想到,未來台海之戰萬一發生,美國會不會來救台灣?但幾可確定的是,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共產中國絕非美國的利益,還不如兩岸分治的現況。所以美國不希望兩岸發生戰爭以致破壞現狀,因此台海戰爭就可能是一個假議題。
(圖片來源:美國白宮X、美國空軍;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