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社會
放.新聞
社會

國際醫療未解禁? 外籍人士盼來台就醫… 陳時中:人道和公共利益的抉擇「很痛苦」

2020.05.11
16:19pm
/ 放言編輯部 歐芯萌

「我們在觀察的時候,會有人道上痛苦的選擇,要跟公共利益做相關衡量,其實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在,只能不斷地做一個判斷,當然也很痛苦。」

 

衛福部次長何啟功今(11日)上午於立院備詢時提到,聽聞國際間傳出有人想要來台灣就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例行記者會被問及:因為防疫需求關係,目前台灣的國際醫療部分都暫停,是否考慮在怎樣的防疫前提下恢復相關措施?指揮官陳時中坦言,決策時「很痛苦」,會面臨人道和公共利益的衡量,一定要根據疫情的變化做判斷。

 



陳時中表示,在外籍人士就醫、國際醫療上,會先考量這些病人以前在台灣有過醫療紀錄,台灣還是有醫療的道義責任在,當然會來思考怎樣安全,又能滿足這樣的醫療需求。他不諱言:「其實政策要關也很難,要開也很難,開關都難!以前要關的時候,大家說開很簡單,等到現在要開的時候,大家又覺得開很難,所以其實我們坐在這裡都非常的痛苦。」

 

陳時中提到,昨天早上他看了一個報導:有人從國外回來要居家檢疫,他要回去看他父親的最後一面,過程中也是相當複雜;那個時候已經開放一段時間,經過檢驗之後,可以讓他這樣做,「如果當時沒有開放,那個移民可能就見不到父親最後一面。」

 

「我們在觀察的時候,會有人道上痛苦的選擇,要跟公共利益做相關衡量,其實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在,只能不斷地做一個判斷,當然也很痛苦。」陳時中指出,當初武漢封城、不讓他們回來,也是很痛苦;每一項船隻染疫的案件,都面臨很奇怪的情況,「未來這樣的情況仍然不變,仍然有政策開開關關等問題。」

 

陳時中表示,事實上國外疫情還在不穩定的情況,所以未來整個管理,當然是一個動態的,沒辦法每一件事情都完完全全的把配套給做好,「一定是根據疫情的變化,整個社會的需要,做一個快速的判斷。」他舉例,3月14日因應歐洲疫情下令飛機管控,政策很粗糙,給大家很不方便,但歐洲那一波疫情來的太快,「如果沒有及時行動,我們可能就會後悔。」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提供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