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金曲獎專題3-2:進入第二個十年,在錯誤中摸索改革,奠定華語音樂第一大獎名聲

2020.09.29
18:12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廖明潔

金曲獎既然受到這麼多的注目,自然也會接收到從業界到社會大眾的各類評斷,並進而做出因應調整,有許多獎項的設立和評審制度的改變也是在這第二個10年裡奠立的,只是其中有受好評的改革,也有持續出現爭議的

 

金曲獎的前10年裡還在自我質疑,兩三度冒出這個獎「要不要繼續辦」、「能不能繼續辦」的聲音,經過了10年後,顯然政府和業界都已有了共識,這個獎肯定是要繼續辦下去的,只是接下來的問題是,要怎麼做才能讓這個獎不只是持續辦,還能辦得有價值。

 



與天王天后天團一路共榮共生

 

第10屆金曲獎的「最佳國語男女演唱人」選出的是王力宏和順子,這兩人都是在國外長大,音樂科班出身,得獎的時候才20多歲很年輕,會唱之外也會創作製作,與前9屆大多是偏重在歌藝的傳統派歌手不同,在世紀末為21世紀金曲獎的發展方向揭開了序幕。接著的10年裡,受到網路開始發展、盜版MP3盛行等因素影響,其實音樂的大環境是越來越差的,金曲獎卻在「亂世」中穩住音樂人的心,建立起權威度,成為許多樂迷選擇聽哪些歌的指標,也成為每位音樂人心心念念要盡力爭取的榮耀,許多目前華語樂壇的中生代音樂人,都是在這個10年裡獲得金曲獎的肯定,而逐步爬到現在的地位的。

 

正好在2000年出道的周杰倫,首張專輯就在第12屆金曲獎入圍4項並獲得「最佳專輯獎」,之後一直到第20屆金曲獎時,他的作品已經又累積拿下9座金曲獎,同時兼顧了市場銷售與藝術價值,可說是這個10年裡與金曲獎共榮發展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樣在第12屆金曲獎上,首度設立的「最佳樂團獎」被五月天拿到,此後他們也是每出輯必入圍此獎項,到第20屆前已三度獲獎,站穩「第一天團」的腳步。張惠妹、蔡依林這兩位如今已獲獎無數的天后,分別在第13屆和第18屆首度拿下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從《超級星光大道》出身的林宥嘉和蕭敬騰同時在第20屆金曲獎入圍「最佳新人」,結果獲獎的是盧廣仲,三人經過10年來的耕耘,現在也已都成為歌壇的一方之霸。金曲獎從第9屆開放不分國籍都可以報名之後,接著的這10年裡吸引到香港、中國、星馬等地的優秀音樂人前來競逐桂冠,包括莫文蔚、陳奕迅、那英、王菲、蔡健雅、孫燕姿、曹格等都陸續獲得金曲獎肯定,第18屆甚至破天荒地出現一位韓裔美籍的歌王李玖哲。

 

有的改革大獲好評,有的則引起爭議

 

金曲獎既然受到這麼多的注目,自然也會接收到從業界到社會大眾的各類評斷,並進而做出因應調整,有許多獎項的設立和評審制度的改變也是在這第二個10年裡奠立的,只是其中有受好評的改革,也有持續出現爭議的。像是之前叫做「最佳演唱組」後來改成「最佳演唱團體」的獎項,把樂團和演唱組合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表演形式放在一起評比,早已引起一些討論,在第11屆的時候,入圍這獎項的5組全都是樂團(亂彈、脫拉庫、四分衛、五月天、花兒),更讓大家覺得名不符實,於是從第12屆起從善如流地分成「最佳樂團」和「最佳重唱組合」兩個獎項,且一路沿用至今。

 

但是也不是一昧把獎項分到更細的類別就一定是好的,2000年後隨著政黨輪替,本土意識逐漸抬頭,2003年第14屆金曲獎把原本的「最佳方言男、女演唱人」兩個獎項改為「最佳台語男演唱人」、「最佳台語女演唱人」、「最佳客語演唱人」和「最佳原住民語演唱人」四個獎項,第16屆又把「流行類演唱專輯」和「最佳新人」也分成這四類,這個做法開啟了後來持續十幾年的爭議。支持者認為透過語言分類獎項的設立,才能讓原本不受重視的客家和原住民音樂有比較多冒出頭的機會,達到鼓勵的效果;但反對者則認為,這只是一種看似是為了尊重及保護各語言音樂創作的便宜行事,實際上是讓相對弱勢的語言族群繼續被邊緣化的情況更嚴重,因為本來只聽國語音樂作品的觀眾或媒體,就會直接忽略這個類別不注意,相較之下,比照美國葛萊美獎以音樂曲風來分獎項還比較合理,而非把流行歌、搖滾樂、饒舌歌曲全部放在一起比較,只是因為它們唱的是同一種語言。因為這樣的爭論,在第18屆金曲獎中發生了拒領抗議事件,獲得「最佳客語專輯」和「最佳客語演唱人」的林生祥,兩度上台表示「應該是要以音樂類型來分類,而不是以族群語言來分類」後,把獎座留在台上即離開。雖然此後10幾年,這個獎項分類模式的爭議不斷被提出,但由於業界無法達成普遍共識,至今仍維持著沒有改變。

 

評審制度改革至今難獲共識

 

有人得了獎拒領,有人則是以為能領獎結果領不到,第14屆金曲獎在頒發「最佳台語男演唱人」時出現了首度「從缺」的狀況。這自然讓入圍的蔡小虎、王識賢和洪榮宏極為尷尬,如果是作品不夠好,為何要讓他們入圍,既然入圍了,之後卻說選不出夠好的,這詭異的情形不但引發大眾討論,更讓三人的唱片公司提出嚴重抗議,之後主辦單位就在第15屆做出了「從缺不入圍,入圍不從缺」的決議。評審制度的爭議不只這一樁,每年評審口味的不一致也常被議論。第11屆拿下「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的《我要我們在一起》,是范曉萱說她最不被市場接受、賣最差的一張專輯,「最佳國語男演唱人」由陳建年打敗陶喆、庾澄慶、王力宏、張學友拿下,「最佳新人」是紀曉君,這讓大眾覺得這屆很「非主流」;到了隔年,幾個重要獎項的得獎者包括李宗盛、周杰倫、那英、江蕙,這又讓大家覺得今年「很商業」,前後兩屆落差很大。針對這狀況,有業界提出比照葛萊美獎及奧斯卡獎,採用由業界會員投票選出的大評審團制,雖然因為在台灣施行起來有困難度而一直未被採納,不過仍在第20屆開始做了因應的改革,採用初審和複審的兩階段評審團制,評審總人數達到近50名,這也是目前仍在沿用的模式。

 

在金曲獎的第二個10年裡,有很大進步的就是頒獎典禮的形式。隨著第9屆由有線電視台開始實況轉播且引進歌手走星光大道的模式,滿足觀眾看明星的心理,在這個10年裡更是極力地在這點上發揮,把金曲獎頒獎典禮烘托成年度演藝盛事。這10年中有8屆都是由東風衛視負責轉播,這讓工作人員的經驗可以很好的延續傳承,而有9屆典禮都是由陶晶瑩(搭配其他人)主持,同時有歌手身份的她對幕後音樂人也很熟悉,很適切的讓典禮現場氣氛成為音樂大家庭的派對。從第13屆開始,每屆都有一個主題(譬如第13屆是「Passion」,第14屆是「My Way」),這讓典禮主視覺和表演節目有了一致性。東風衛視除了引進大量的日、韓、歐美當紅偶像歌手來參與典禮表演和頒獎,也不忘回頭挖掘華語歌壇經典,找來包括溫拿五虎、草蜢等團體演出,這些都製造出許多話題,炒熱了典禮的熱度,還讓草蜢又「回鍋」翻紅了一陣子。

 

 

圖片來源:翻拍專輯封面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