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人物
放.新聞
人物

《放・專訪》獨家:邊境暖男多一度!系列七之二|照顧「人」、連結「家」,是打造Amazing Pingtung的核心元素

2020.12.04
12:59pm
/ 放言編輯部 歐芯萌

屏東推動全台灣密度最高的社區關懷據點,也有失智者、身障者跟高齡照護,但有些身心障礙者會遇到被鄙視或溝通不良的情況,部分民眾覺得這些人有很多病、不歡迎他們到這個社區,「其實這個觀念是不對的」。

 

「一般人對屏東的印記,就是自然景觀好漂亮、地理位置好遠,只是一個傳統的農村。」潘孟安的語氣流露出無奈,但因為地處偏遠,屏東長年被其它縣市忽略、給人的印象感覺很荒蕪,卻是不爭的事實。直到潘孟安上任縣長,開始帶動地方建設和經營,才真正推動「國境之南」的崛起。如今實地走訪,不僅會看到市區「勝利星村」棋盤式造鎮的妥善規劃,整座城市的營建藍圖,背後也有一段故事。

 



冰冷的水泥叢林,不及「家」的溫暖

 

潘孟安在腦海中攤開地圖,仔細說明:其實屏東的要素、族群、文化都非常多元,是整個台灣的生活縮影,地形地貌包括三面海峽,從高山到沿海地帶的高度差約3千公尺、路程1.5個小時,幅員從南到北有120幾公里。他坦言,這樣的地勢和面積落差很大,其實要經營、管理是很不容易的。

 

 

上任之初,潘孟安即思考「我們來自不同的鄉鎮、工作業別、年齡層,絕對有不同的需求跟對地方政府的期待;不同的家庭背景,對整個政府或公共設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因此他認為,要建一個水泥叢林很快,但與其去蓋一棟美輪美奐的大樓,倒不如貼近人們的實際需求,「即使是不同工作業別的人,依然都離不開家,所以我把整個『家』的概念,帶入到整座城市。」

 

「我是一個城市的設計師,思考著城市的美學,如何利用軟硬體建設去引起大家的共鳴。」打造屏東要突破很多先天障礙,例如交通資源、醫療環境的不足,但縣府團隊應用在地特色,讓城市擘劃能快速均衡的進行,也讓民眾有感。潘孟安知道,以個人的角度出發來看,政府可能沒辦法滿足每一個人,於是他決定「集中火力、優先照顧長者」。

 

 

網路替代馬路讓孩子的學習零距離

 

面對高齡、少子化的社會浪潮,屏東縣府沒有規劃敬老年金、育兒津貼、生育補貼,但他們把資源用在對長者的照顧,來減輕年輕人的負擔,好讓年輕人願意生、敢生。此外,「全人照顧」也涵蓋對幼兒和學童的照顧,比如公托、公幼的比例增加,幼兒園寒暑假課後輔導到傍晚6點,潘孟安自豪地說「這部分是全台灣唯一」。

 

把鄉鎮的落差,透過交通脈絡,串接成像棋盤一般,也是一項挑戰。潘孟安將原先很多鄉鎮沒有公車的舊路網打掉、重新檢討,重新搭建便民的轉運系統。此外,屏東地勢偏遠的地區,採取「網路替代馬路」的策略,每一所學校均建構寬頻網路、設施設備全部科技化,讓孩子的學習能跨越國度和城市的藩籬。

 

屏東過去被定調為農業縣,又位於直轄市高雄的旁邊,難免被邊緣化和磁吸效應。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縣府團隊推出「青年學苑」,輔導年輕人創業、就業;「農業大學」則讓原本就已經豐沛的農業生產力轉型升級;「農產品三支箭」或被媒合的100多公頃工業區土地,也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潘孟安指出,主計總處公佈2017年屏東增加了1萬多個工作機會、2018年增加了7千多個,這些都在逐年累積,正是反轉城市逆境的成果。

 

 

推動在地照護」,讓情感度跟溫度「多一度」

 

細嚼潘孟安的城市規劃策略,首先從「人」下手,就是城市翻轉的關鍵。他以「同理心」的角度出發,回想自己來自偏鄉,也到過都會、國際城市打混,身歷其境了解兩者之間的落差。所以潘孟安決心先把「人」這個部分給照顧了,再搭配其它政策、軟硬體設備與時俱進,擘劃城市的藍圖。「人的照顧,這部分的確挑戰度很大,但若做得好就能引起全民的共鳴,而這些本來就是地方政府應盡的義務跟責任。」

 

提及推動過程中遇到比較困難的狀況,潘孟安舉例,屏東推動全台灣密度最高的社區關懷據點,也有失智者、身障者跟高齡照護,「有些身心障礙者會遇到被鄙視或溝通不良的情況,部分民眾覺得這些人有很多病、不歡迎他們到這個社區,其實這個觀念是不對的」。此時就靠不斷溝通,去創造屬於屏東的特色:運用在地中年志工來照顧長輩;這些老人家不是親戚,就是左右鄰舍,「這樣情感度跟溫度都會比較增加一度,也會比較有連結」。

 

透過各鄉鎮的競合與學習分享,屏東在短短幾年內,全面性地建構了大量的社區關懷據點。厲害的是,各據點還能因地制宜,擁有不同的特性,比如保有客家、閩南、原住民、新住民等族群豐富的文化特色。潘孟安認為,以一成不變的僵化形式去處理,反而不利於整個公務的推動,改成因地制宜才能讓政策推動更加得精進。

 

 

 

圖片來源:翻攝自潘孟安臉書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