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專題 / 台灣燈塔特輯!夕陽VS夜間燈塔,連假不怕沒去處!
放.專題 台灣燈塔特輯!夕陽VS夜間燈塔,連假不怕沒去處!

高雄燈塔——歷史洪流中的領航員,化身旗津的航標,見證港都發展繁盛的璀璨經歷!

文 / 放言編輯部 李惟境
2022.08.29
高雄燈塔——歷史洪流中的領航員,化身旗津的航標,見證港都發展繁盛的璀璨經歷!
高雄燈塔——歷史洪流中的領航員,化身旗津的航標,見證港都發展繁盛的璀璨經歷!
文 / 放言編輯部 李惟境
2022.08.29

山坡自海平面斜斜地爬升而起,乍看之下如一艘龐大的船艦——旗後山頂部佇立著身刷白漆、頭戴黑帽的高雄燈塔,以航入臺灣海峽的姿態,依傍著高雄港岸。

 

穿越隧道沿著被綠意簇擁的步道緩坡向山頭邁進,高雄燈塔的白色八角形磚造塔身,與巴洛克式辦公建築比肩,昂首立於山巔,將港灣水天一色盡收眼底,高雄燈塔守護來往船隻百餘年,見證了港都歷代風光,伴隨著旗後山一草一木的消長,共歷四季變幻的每個瞬間。

 


走過不同的政經時代,高雄燈塔的起源與蛻變

 

清朝時期,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清廷被迫增開四個通商口岸,《北京條約》簽訂後,打狗(高雄港前身)正式開港。打狗港開通以後,商船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港口原先的傳統式燈竿、旗竿已經跟不上時代,從事商貿的居民對於更新導航設施的需求也愈加迫切。直到1883年(清光緒九年),高雄燈塔最初的中式方形紅磚建築,終於在水師副將王福祿的指揮下,由遠道而來的英國工程師哈爾定於旗後山北端山頂上建成。高雄燈塔內部設有英製的定時光燈,照射距離大幅提升,不但維護了夜間船隻進出打狗港的安全,更照耀著港口篳路藍縷的開發過程。

 

(燈塔工程辦事處所繪的高雄燈塔平面圖,紅圈、箭頭標示舊燈塔字樣。圖片由航港局提供)

 

高雄燈塔舊稱旗後燈塔,位處旗後山頂,與打狗英國領事館對望,站在領事館前面朝高雄港灣,抬頭就可以看見黑白兩色映襯的高雄燈塔。燈塔建築依地勢起伏配置,是全臺唯一一座與兩個火砲戰略位置結合的燈塔,也是臺灣本島的第二座燈塔(1883年,清光緒九年起造)。雖比鵝鑾鼻燈塔晚建了兩年,但其實在鄭氏王朝時期,當地就已出現對燈塔的需求,當時高雄港已經成為南部對外通商的重要駐點,水路船隻往來十分熱絡,非常需要燈塔為船隻指引方向。不過臺灣這塊瑰麗的寶地起初並未受到滿清皇帝的重視,反而被當作蠻荒之地,放著自生自滅,高雄燈塔的建造計畫就這樣一直被往後推遲,等到臺灣被正式納入版圖的240多年後才著手營建,在這之前有個引人發笑的趣聞,曾記載於文史資料中。

 

西元1871年,當時洋行開得滿「打狗市街」(現今旗津地區),那時有個專門經營貿易的外國人,為了船隻安全進出著想,自掏腰包花錢購買了兩支「引港旗」,一支設在港外,一支設在港內。裝設完後,那個外國人就天真地向當地官府要求支付自己事先代墊的金額,主張航行安全本就是政府的職責,這筆裝設引港旗的費用當然得向政府請款。沒想到他不但請不到官府的錢,還被官員責罵多管閒事,那個外國人非常不滿,連續催討了一陣子,但仍然沒有人要搭理他,最後心寒地將兩支引港旗撤下。經過12年,直到西元1883年時,官府才聘英籍工程師建造最初方形紅磚建築體的高雄燈塔。

 

挺過二戰猛烈炮火,仍舊屹立山頭不間斷地發出指引光芒

 

在清光緒年間建造完成的高雄燈塔,後來為了配合日據時期擴建高雄港的計畫,於1916年(日本大正五年)在原址旁另建燈塔,歷經兩年工程後成為如今高雄燈塔的樣貌。高雄燈塔底層採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式建築設計,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的磚塔,頂部轉為猶如帽子般的圓筒狀,有陽臺可供遠眺。圓頂上頭裝有避雷針與風向儀,風向儀上的指標,不同於一般西式風向儀以N-S-W-E顯示,高雄燈塔則以漢字的「東、南、西、北」為標示,此造型罕見,是高雄燈塔與其他燈塔特別不同之處。而高雄燈塔內部設三等電燈,裝備的升級讓光束強度更勝過往,足以照亮整個高雄港灣,並有24小時電報發報系統。

 

(圖為日據時代高雄燈塔,圖片由航港局提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高雄燈塔遭受機槍掃射,外部略受損害,但仍能正常運作。二戰後,高雄燈塔屢經整修,且燈具不斷更新,內部所用的導航設備,目前換裝為新式旋轉透鏡電燈,相較傳統電燈其發光能力更強,照明範圍也更大。塔高增加為15.2 公尺,塔頂改為黑色。而清領時期所建的正方形磚造燈塔已拆除,目前只剩基座留存。當前聳立在高雄港口的高雄燈塔,因為交通部航港局的用心維護,建物仍維持日據後期的巴洛克式建築舊觀,歷經砲火的摧殘、時間的風化,都無損高雄燈塔一百多年以來持續發出光芒,不畏風雨,無間斷地引領著眾人航行的方向,確保航海安全,百年來默默守護高雄港的高雄燈塔,在各分面都別具歷史意義。

 

高雄燈塔在1987年被核定為市定古蹟,並於1992年起開放提供民眾參觀,高雄燈塔今日以文化紀錄與保存為主要用途,過去的引船功用已不再是首要職務,取而代之的是歷史意義的傳承。現今科技不斷地精進,航路標識形式日新月異,身為助航主體的燈塔,也因時代的演進面臨功成身退的命運。燈塔的出現已存續千年,作為航標這個重要的角色,修築在島嶼、海灣、海岸線附近,不論是白天或夜晚都堅守崗位執行著助航的任務,與在地的人事物有著緊密的情感連結,不僅給予航海者安全的保證,更為行船者帶來溫馨的感受。燈塔的存在代表著人類走向開拓海洋的歷史標竿,是在航海文化及商業貿易交流之下所產生的建築,對於我們而言是含有豐富人文價值的寶貴資產,承載著每個地域的獨家記憶,值得被後人一遍遍覆述且傳頌下去。

 

高雄燈塔園區活化再造,來一場漫遊港都的愜意約會吧!

 

(圖為高雄燈塔俯瞰圖,圖片由航港局提供)

 

將「以人為本、活化古蹟」作為核心理念,這兩年來航港局與高雄市政府、臺灣港務公司攜手合作,重塑高雄燈塔園區及周邊環境的整體風貌,將部分員工備勤室改建為輕食販賣部,並設置海景木棧平臺,提供舒適用餐空間,讓遊客在享用美食的當下,能同時眺望打狗山與英國領事館,俯瞰水道間來往船隻,遙望晨曦和晚霞,並預備延長開放參觀時間至夜晚時刻,在夜色中輔以柔和的燈光妝點燈塔及辦公室牆面,增添燈塔園區的浪漫氣息,讓人體會港都的繁華美麗及馥郁的人文氣息,高雄燈塔即將在九月完工開放,屆時歡迎大家登上海景平臺,迎著徐徐海風啜飲咖啡,探尋燈塔的故事,漫步遊歷港都風情。

 

(圖片為高雄燈塔園區夜間景象,圖片由航港局提供)

 

高雄燈塔開放時間:2022年9月8日起

詳情請上航港局粉絲專頁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motcmpb.gov.tw




本篇為航港局廣告合作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