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人物
放.新聞
人物

《放・專訪》獨家:裂縫湧光系列三之一|「防疫大作戰」是舊城小民的傾心巨獻! 疫情陰霾壟罩不住的國寶光輝—顏振發

2021.02.22
11:01am
/ 放言編輯部 歐芯萌

飽和的色調,唯妙唯肖仿畫「防疫五月天」的神情,顏振發以他那個年代的浪漫,寫下小標「505五虎將」,並透露一輩子大概只有這次機會以「防疫五虎將」為題材來創作,希望能做個紀念。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家喻戶曉,因守衛台灣防疫站在最前線,於2020年迅速竄紅,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的「這位先生」。去年年中疫情趨緩,陳時中造訪台南,當代國寶級手繪看板大師顏振發隨即捕捉他的神韻,讓「防疫五月天」成為顏振發筆下又一幅膾炙人口的傑作,作品正由歷史博物館所收藏。

 

別說你不認識顏振發!事實上,今年67歲的他打響名號的時間點,比大一歲的陳時中還早,就以精湛的畫工聞名於海內外媒體,美國《聯合通訊社》、《紐約郵報》和英國《BBC》都曾特地報導。對約訪相當隨興的顏振發,其實是老神在在的大師風采,言詞自然地流露對自己實力的自信、自豪與自戀。「你看那張很漂亮,筆觸很漂亮,有2個人出高價要買我的自畫像那張,我都不賣捏!」

 



榮耀身價與樸實生活的反差對比

 

1953年5月1日生於台南下營,顏振發18歲拜師陳峰永,從此手繪電影看板至今,2018年曾獲選台南榮譽市民。回憶當年從台南代理市長李孟諺手中接過獎座,那是顏振發感到人生中最光榮的時刻,他的笑容有光彩,直呼「李安、我師傅、郭柏川都沒有得過獎,只有我得!那個要市議會一致通過,不是亂頒的捏,一世人這樣有價值了。」

 

因國寶級的手藝獲獎,知名度早就大開的顏振發,相信經典鉅作「台北永康街GUCCI藝術牆、知名樂團COLDPLAY看板」等酬勞,自是不會虧待他。但,顏振發如今還是守著「台南全美戲院畫師」的職位,天天穿著從南門商場買來「不想跟人家一樣」的招牌彩色格子襯衫,蜷縮著身體在戲院對面的騎樓下,讓畫板倚著鐵捲門作畫。從他身上嗅不到一絲雍容華貴的架子,只有說話直來直往的純樸。

 

 

「疫情」牽起顏振發與陳時中的緣分

 

去年5月,顏振發從電視上得知陳時中確定造訪台南,他在工作室外掛起一面大帆布,沒日沒夜花了3天半的時間,「無償」手繪高度210公分、寬度450公分的「防疫大作戰」看板,中間一度忙到沒空吃飯。飽和的色調,唯妙唯肖仿畫「防疫五月天」的神情,顏振發以他那個年代的浪漫,寫下小標「505五虎將」,並透露一輩子大概只有這次機會以「防疫五虎將」為題材來創作,希望能做個紀念。

 

世道英雄惜英雄,陳時中造訪台南那天,兩人可有說上話?顏振發記得有合照,但陳時中沒什麼說話,就打個招呼而已。合照時,顏振發近距離接觸防疫五月天,他認為5人的樣貌跟電視上和他親筆畫的都很像。陳時中的感想則是「畫比實際上本人年輕多了」;周志浩開玩笑說「比本人還帥」,真的是太厲害了,會把小複製畫拿回家好好珍藏;莊人祥也對畫作感到欽佩,並說會拿回家送給兒子。

 

 

戴口罩勤洗手是國寶大師的防疫日常

 

擺開與防疫五月天的相見歡,武漢肺炎瀰漫全球造成的影響無孔不入,戲劇化的疫情態勢,應該比顏振發一甲子畫過的電影內容都還要精采。專訪當天,見面後的第一句話,顏振發直戳「你們從台北來的喔?呵呵,跟桃園很近喔。」當時正值「部桃群聚染疫」的事件中段,陳時中剛宣布5千人要居家隔離,疫情狀況不明,顏振發展現了台灣人高度敏銳的警覺性,凡事不忘防疫優先。

 

「我們2個都戴口罩,你不要戴,這樣拍照比較好看啦!」在他工作室內保持1.5公尺社交距離後,終於說服顏振發拿下口罩受訪,聽他續道疫情對生活的影響。「雙手要一直噴酒精消毒,還要勤洗手;我們台灣人大家都很謹慎,防疫流程很完善,我去銀行、郵局等地,入口處都要先量體溫。」顏振發力讚,台灣跟全世界相比,防疫真的做得很好,「也很感謝部桃第一線醫護人員」。

 

 

疫情衝擊讓「出差香港遙遙無期

 

「SARS當年1、2個月就結束了,不像現在這麼嚴重,全世界的疫情沒有趨緩。」言談間流露對「武漢」肺炎起源的氣憤和無奈,顏振發比手畫腳,用「阿娘喂」形容美國確診數全球居冠的疫況有多恐怖。全美戲院票房受到有史以來最大的衝擊,顏振發指出,以前每天有學生群來包整場,都是連續包2、3天的;「現在疫情發生後,只剩一點點觀眾,盛況都沒有了,全台灣的戲院生意都不好」。

 

2年前顏振發第一次出國,受邀至香港替《霸王別姬》畫電影看板,當時返國後他曾興奮地說「我2天就畫完,後來有去海洋公園玩,還有維多利亞港,又搭纜車、坐雙層巴士」。目前因為疫情,沒有辦法安排之後再到香港工作,顏振發有驚無險地說:「我們去完第二次回來才開始爆發疫情,香港的民眾都在抗議!還好我有順利離開,趕緊搭乘交通工具回來台灣,不然後續的狀況很難想像會變怎樣。」

 

 

 

圖片來源:翻攝自臉書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