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以天然氣養綠能,氣綠共生才是王道

2018.10.13
01:43am
/ 劉志文

養綠並非核能,天然氣發電較無PM2.5疑慮,更無核能輻射與廢料毀滅性恐懼。且與再生能源發電量互補的優勢,是穩定供電的要角,唯有天然氣發電才能與綠意家園共榮共生。

 

我們如何讓台灣減少PM2.5,沒有核輻射但是有綠又有電的宜人所居的美麗島?如何讓我們的子孫世代安居無虞?「現階段只有無PM2.5無核輻,能穩定供電的天然氣發電是唯一選項。或有人說以核方得以養綠,實屬謬誤。核能發電核電事故會讓我們這個美麗島嶼因核輻而成荒煙蔓草萬年無人之地,那是荒蕪之綠,不是我們要的家園。

 



 

天然氣發電不僅能穩定供電 且較無PM2.5疑慮更無核能與廢料帶來的恐懼

 

我們要非核家園以讓我們的子子代代們得以無憂安居,這是我們對子孫的允諾與義務。因此我們朝著50%天然氣發電、30%燃煤發電與20%再生能源綠電佔比努力邁進。其中燃煤發電有PM2.5疑慮,眾議均言期期不可,深澳燃煤發電廠因此出局難產。廢缺深澳電廠導致的發電量缺口當然需要遞補,天然氣成為遞補燃煤的發電燃料首選。以上應是環保綠團及士農工商庶民所不爭與共識。

 

為什麼天然氣才可以「養綠」呢?因為天然氣發電在我們現處的能源轉型階段,天然燃氣發電機組由於俱備升降載速率特快的特性,在電能系統中可以即時平穩再生綠能間歇能源供電不穩的問題。再生能源有其間歇性,所以只有天然氣發電可以即時互補太陽能與風能等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變動發電量,是穩定供電的要角。

 

天然氣發電較不會發生PM2.5疑慮,碳排放量約燃煤機組一半,更無核能輻射與廢料毀滅性恐懼。所以天然氣發電是追求綠能家園的關鍵指標。

 

於觀塘增建天然氣接收站可在減少空氣汙染之餘 提供更穩定的供電電力系統

 

那麼這又與增建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有甚麼關聯呢?因為攸關分散輸儲天然氣風險。因為天然氣體積龐大,須先於國外產地液化縮小成液化天然氣(LNG),再船運輸來台。現今我國僅高雄永安與臺中兩個接收站可將液化天然氣卸除至儲槽,再將之氣化輸送電廠燃燒發電。現在有著遠距輸氣風險,殷鑑不遠的例子就是民國106年815大停電,因臺中天然氣接收站以用單一氣源單一氣管遠端輸送氣至桃園大潭電廠,卻因不當斷氣事故也無備援氣源氣管下,造成機組大跳機,致使全臺六百多萬用戶陷輪流限電。

 

增建觀塘接收站可達成2023年就近供氣桃園大潭電廠,而可以讓桃園大潭電廠再擴增3部發電機組,可達發電容量738萬kW。讓大潭電廠機組不必再僅能仰仗單一臺中接收站供氣,大幅提升發電穩定與系統穩定。並且可以在無增加空氣汙染疑慮下,增加發電機組,增加發電量,提供更為穩定的供電電力系統架構。這就是更多的供電卻更少的PM2.5。並且也可以補足與衡平太陽能及風能的發電不穩的系統上問題,天然氣發電在電力技術與電力系統管理與穩定上,才是真正的能以氣養綠共榮共生的方案。

 

養綠並非核能 唯有天然氣發電才能和綠意家園共榮共生 

 

也有人倡議以無碳核電為基載發電,來發展再生能源綠電,稱之維「以核養綠」。縱然真的可以「以核來養綠」但絕非建構美麗安居家園。不說遠例,就談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海嘯下的福島核電廠第七級核子事故(311事故),事故後電廠方圓20公里內16萬民眾被撤離,撤離後的土地至今仍為生人勿近的廢地,荒煙漫草確實處處綠意,但該處為荒園無人之境,豈是宜人居住之「美麗家園」? 核能,真的達到萬年廢土,確實是以核能養出的「無人綠境」。這種「以核所養的綠」,是我們期待的未來子代的家園景像象嗎?

 

所以真正要建立宜居美麗的綠意滿滿家園,降低PM2.5的前題,只有天然氣發電得以竟其功。養綠不是核能,只有天然氣發電才能與綠意家園共生共榮。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鄭羽彤)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劉志文
臺大電機系特聘教授
作者文章列表
劉志文
臺大電機系特聘教授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