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直評 / 言所欲言
放.直評

大潭電廠爭議之民調對特定專家打臉的省思

2018.10.15
20:43pm
/ 黃麒儒

沒辦法回答常識問題,卻深藏在專業論述中,迴避國家責任,這才是這次大潭電廠爭議之民調狠打特定專家學者,卻大快人心的地方。當然,學術界需要自省,專業不能成為偏狹的代名詞,否則以後「專家」會變成越來越負面的稱呼。

 

近日電力議題又成為政治角力焦點,雖然賴清德院長拍板中油第三接氣站,即觀塘案,在順利通過環評後整體評估北部未來發用電量,又快速決定深澳發電廠停建,弭平不少爭議。但還是有許多學者在枝節上做文章。

 



 

一份即時民調數字顯示近8成5民眾認同賴院長這樣的政策,即使裡面有人認為是選舉考量,而多數人認為可以解決電力缺口同時舒緩空汙問題。這狠狠打了那些學者耳光。為什麼民眾認知會跟學者認知差那麼多,到底問題在哪?

 

火力發電是世界之最 但是台灣之光嗎

 

1960年深澳電廠運轉,當時是台灣發電容量最大的電廠,加入其他機組後更曾經是東南亞最大的發電廠,所使用的技術,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燃煤技術。2006年大潭電廠第一部機組開始運轉,至今已經是全台灣最大的天然氣電廠,台灣發電量第二的電廠,僅次於台中火力發電廠,而台中火力發電廠是全世界第二大燃煤發電廠。

 

事實上,大潭電廠是天然氣電廠的全球第四大,如果加上今年開始擴充後的裝置容量,整體總數達到7400MW時,則大潭將會一舉跳升成全球最大的燃氣電廠,也是全球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第二名是中國內蒙古的托克托燃煤發電廠。

 

台灣的電廠經常是世界之最,以抽蓄式發電廠來說,南投的民潭電廠,於1993年完工後,在當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抽蓄式水力電廠。即使是目前,這個機組仍然是東南亞最大、全球第十大。為什麼台灣喜歡蓋超大電廠?

 

人口與產業密集 「小」成為台灣優勢

 

台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中國內戰後的經濟,靠著韓戰及越戰的歷史偶然,台灣受到美國援助,而開啟經濟重建與轉型之路。靠著日本時代的建設與工業基礎,台灣成為從重工業、製造業到服務業都發展成熟的國家,並以出口為主要經濟型態。

 

台灣之以出口為主要經濟型態,道理很簡單,台灣沒有豐沛的天然資源,但人力資源豐富,這是好處,所以我們以人力來加工進口物資再出口,賺取人力的報酬。這是台灣經濟的根本樣態。壞處當然是地小人稠,農、住、商、工業難以區分。

 

但也因為這樣,「小」,讓台灣的能源使用有二大先天優勢。第一,電力耗損的物理先天限制是距離,台灣沒有歐、美、中、日的人口分散,電網範圍要涵蓋非常大的幅員。所以,台灣不需要架很大的電網,可以比較有效率的傳輸電力。

 

第二,電廠產電的先天特性是規模經濟。意思是說,一座電廠的發電量越大,每度電的成本會越低。道理很簡單,蓋一個發電廠,從土地、設備、港口、儲能設施,到變電所等,這些固定資產投資都非常巨大。因此,能發越多電,這些成本平均下來就越低。

 

就是這兩個優勢,讓台灣的能源使用效率高,使電價得以壓低,而進一步成為台灣的產業優勢,連Google亞洲最大的資料中心都落腳在台灣彰化。也就是說巨大的發電廠,是世界之最也是催生台灣奇蹟的根本,換個角度來看,說是台灣之光的搖籃並不為過。

 

電廠爭議請用常識判斷 常識才是專業的基礎

 

核一核二廠退役後,北部的供電缺口是不爭的事實,事實上,現在就有供電缺口了。因此,新北市的林口電廠還會有一部新機組上線,而大潭電廠本來就是規劃彌補北部電力缺口的一環,只是在2018年又擴建新增第七號機組。

 

在原有的架構下,根據當時最新的技術來蓋電廠,本來就是最有效率的方法,這個道理不難。台灣經濟發展與轉型速度很快,待過工廠、參與過工程、待過工地,乃至自己開過公司,是許多台灣人的共同經驗。因此,從經營的角度來看「已經有新生產線(大潭電廠)的地方,投資周邊設施把產能補滿(接氣站),而捨去開發新生產基地的風險(新深澳電廠),並用新產能來取代舊產能(台中火力電廠)」,這只是常識判斷而已。至於扯到下一代生產技術(綠能)更是無稽,因為,這本來就是必要同步進行的,不斷開發新生產技術是為了經營上的保命,不需要博士學位也知道。

 

民調對用大潭來取代深澳,並減去台中火力發電廠的負擔,很明顯與環保人士、特定專家學者的認知有極大差異。這種差異,突顯二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個層次是,供電是全國發展的戰略思考,大潭換深澳則是政客操弄的口號。幾個月的操作下來,人民已經開始反感了。

 

第二個層次是,占多數比例的外部環評委員,儼然成為比民選總統、行政院長還大的「最終否決權」問題,這已經逾越民主機制,令人憤怒。試問,你的公司你會找一群不用負責任的人來幫你決定生死嗎?這個問題不難,常識判斷就好。

 

沒辦法回答常識問題,卻深藏在專業論述中,迴避國家責任,這才是這次大潭電廠爭議之民調狠打特定專家學者,卻大快人心的地方。當然,學術界需要自省,專業不能成為偏狹的代名詞,否則以後「專家」會變成越來越負面的稱呼。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鄭羽彤)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黃麒儒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博士、立法委員國會辦公室法案助理、國立臺灣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